胃部不适有多种常见症状及不同人群特点,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各异,消化不良有饱胀感、早饱、嗳气等表现,还有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儿童胃病症状不典型,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掩盖且患严重胃病风险高,女性生理期前后及孕期易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加重或孕吐等情况。
疼痛部位:一般来说,胃病引起的疼痛位置多在上腹部,但具体位置可能因胃病类型有所差异。例如,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偏左的位置,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常位于剑突下偏右的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隐痛、胀痛、刺痛、灼痛等。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胃溃疡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或钝痛的情况,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约60%-70%会有上腹部疼痛表现,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胃溃疡往往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出现疼痛,随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疼痛,进食后可缓解。
疼痛诱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如饥饱无度、暴饮暴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冷或过热食物等)都可能诱发胃部疼痛。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患胃病并出现疼痛症状的几率相对较高,一项针对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人群的调查发现,其中有胃部疼痛等不适的比例明显高于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群。
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饱胀感:患者常自觉进食少量食物后就出现腹部饱胀不适的感觉,即使没有进食太多,也会觉得上腹部胀满。例如,有些患者吃半碗饭就感觉肚子很饱,难以再继续进食。这种饱胀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进食量。有研究显示,约50%-60%的慢性胃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饱胀不适症状。
早饱:指患者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比如原本能吃一碗饭,现在吃几口就觉得饱了,不想再吃。早饱现象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较为常见,约40%-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早饱的症状表现。
嗳气: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即胃内气体从口腔排出。嗳气可能是因为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部分胃炎、胃溃疡患者可能会出现嗳气症状,其发生机制与胃的蠕动功能紊乱、胃酸分泌等因素有关。
其他消化道症状
反酸: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患者会感觉到胸骨后有灼热感,同时口腔内有酸味。胃酸反流可能会损伤食管黏膜,长期反复反酸还可能增加食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反酸症状。
恶心呕吐:一些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导致呕吐。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可能是胃部炎症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异常。比如急性胃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感染性急性胃炎,呕吐可能较为明显。另外,幽门梗阻时也会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
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的欲望降低,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胃部不适影响了消化功能,使患者感觉没有进食的欲望。例如,患有严重胃溃疡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消化不良等原因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不同人群胃病症状特点差异
儿童
儿童胃病症状可能不太典型。比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说上腹部不适、隐痛等,但表述可能不准确。而且儿童胃病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幽门螺杆菌等因素有关。如果儿童经常出现反复呕吐、面色不佳、体重不增等情况,要考虑胃部疾病的可能。例如,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可能除了有消化不良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老年人
老年人胃病症状往往不典型,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或饱胀等,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其胃病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另外,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等退行性改变较为常见,消化功能减退,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症状的几率较高,如更易出现明显的饱胀、早饱等情况。同时,老年人患胃癌等严重胃部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黑便等情况,要高度警惕胃部恶性病变。
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胃部功能,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加重的情况,如疼痛、反酸等症状可能比平时更明显。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子宫增大等因素,也容易出现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孕吐)较为常见,一般在孕早期出现,多数孕妇在孕12周左右孕吐会逐渐缓解,但也有部分孕妇孕吐较为严重,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