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与肺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哮喘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影像学发作期两肺透亮度增加,靠病史等诊断,用药物治疗,预后不一;肺炎由病原体感染等引起,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影像学有炎性浸润影,靠综合诊断,抗感染等治疗,多数可治愈但部分预后差。
一、病因方面
哮喘: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方面,若家族中有哮喘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占哮喘发病因素的60%-80%;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刺激性气体(如香烟烟雾、工业废气等)、呼吸道感染等。例如,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季接触花粉后易诱发哮喘发作。
肺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支原体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史的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儿童肺炎中,肺炎链球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老年人肺炎可能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居多。且肺炎的发生还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肺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例如,儿童哮喘患者可能在运动后出现喘息症状,休息或使用平喘药物后可缓解。哮喘的症状具有可逆性,在脱离诱发因素后症状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肺炎: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发热可为高热或低热,咳嗽咳痰的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咳铁锈色痰,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为刺激性干咳。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可出现口唇发绀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肺炎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新生儿肺炎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拒奶、呼吸急促等。
体征表现
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听诊哮鸣音明显。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肺炎:肺部可闻及固定的湿啰音,若病变累及胸膜,可出现胸膜摩擦音。重症肺炎患者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哮喘:胸部X线或CT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阴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如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链球菌引起)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致密实变影;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儿童)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
四、诊断方面
哮喘: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辅助诊断哮喘,如支气管舒张试验中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可支持哮喘诊断。
肺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或降低(病毒感染时),痰涂片及痰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方面
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常用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泼尼松等)等。对于哮喘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调整,儿童哮喘治疗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肺炎: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同时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重症肺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给予吸氧、呼吸支持等治疗措施。不同年龄肺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肺炎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
六、预后方面
哮喘:若能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良好控制,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但部分患者可能病情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哮喘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规范治疗及是否接触诱发因素等有关。
肺炎:大多数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但老年人、婴幼儿、有基础疾病的肺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