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病理临床状态,最常见为肺血栓栓塞,多由静脉或右心血栓脱落引起;肺梗塞是肺栓塞基础上肺组织缺血坏死,其发生与肺组织双重血供有关。两者临床表现有别,诊断方法各异,治疗原则有相同也有针对自身情况的处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均会影响肺栓塞和肺梗塞的发生风险,老年人、长期卧床等人群及有相关病史者更易患病。
一、定义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是肺血栓栓塞,通常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
肺梗塞:是肺栓塞后,因肺组织血流受阻或中断,导致局部肺组织缺血性坏死。不过现在“肺梗塞”这一术语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强调肺栓塞基础上发生的肺组织坏死情况。
二、病理生理机制
肺栓塞:主要是血栓等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影响肺的通气-血流比值,导致低氧血症等。栓子可以是血栓、脂肪、空气、羊水等,其中以血栓最为常见。血栓来源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在某些诱因下(如长时间卧床、下肢活动减少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系统。
肺梗塞:是在肺栓塞的基础上,由于栓塞导致局部肺组织血流完全中断,引起肺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其发生与肺组织的双重血供有关,肺组织接受肺动脉系统和支气管动脉系统的双重血液供应,一般肺栓塞时,支气管动脉供血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肺组织存活,但如果肺栓塞范围大、程度重,支气管动脉供血不足以维持肺组织存活时,就会发生肺梗塞。
三、临床表现
肺栓塞:症状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通常为小量咯血)、晕厥等。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
肺梗塞:除了肺栓塞的症状外,由于有肺组织坏死,可能会出现发热等表现,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在38℃左右,还可能有咳嗽等症状,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
四、诊断方法
肺栓塞: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等。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经典方法,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接近正常,呈不匹配改变。
血液检查:D-二聚体升高有助于筛选肺栓塞,但特异性不高,若D-二聚体正常,基本可排除急性肺栓塞。
肺梗塞:
影像学检查:除了上述肺栓塞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胸部X线可能表现为肺浸润阴影、肺不张等,但缺乏特异性。胸部CT可能显示肺梗死灶,多为肺外周的楔形阴影,基底靠近胸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升高,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等可能升高。
五、治疗原则
肺栓塞: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抗凝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休克等),在无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血流。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肺动脉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等介入治疗方法。
肺梗塞:
基础治疗:与肺栓塞类似,进行一般支持治疗等。
针对肺组织坏死的处理:如果有继发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主要还是基于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肺组织坏死的进展情况。
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增加肺栓塞和肺梗塞的风险。儿童相对少见,但也可因先天性心脏病、长期卧床等因素发生。
性别: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女性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肺栓塞和肺梗塞的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人,如术后患者、长期乘坐飞机或汽车的人等,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风险。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血液高凝状态,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明显升高,进而可能发展为肺梗塞。例如,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易导致血液高凝,容易形成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