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糜烂在定义与病变深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胃溃疡是胃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的慢性溃疡,与Hp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疼痛规律,胃镜是金标准,治疗需根除Hp等且疗程长;胃糜烂病变局限于胃黏膜上皮层、固有层浅层,Hp感染、大量饮酒等是诱因,症状较轻,胃镜是主要诊断手段,治疗需去除诱因等且疗程相对短。
一、定义与病变深度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的慢性溃疡,溃疡深度相对较深,病变累及胃黏膜肌层及以下层次。例如,胃镜下可见较深的凹陷,底部可能有白苔或黄苔覆盖。
胃糜烂:病变仅局限于胃黏膜的上皮层、固有层浅层,未达到黏膜肌层,属于胃黏膜的浅表层损伤。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的点状或片状发红、糜烂灶,深度较浅。
二、病因方面的差异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是重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此外,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精神紧张等也可能参与胃溃疡的发生。不同年龄层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器官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胃溃疡的风险;年轻人群中Hp感染导致的胃溃疡相对多见。
胃糜烂:Hp感染也是常见病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糜烂。另外,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应激状态(如重度烧伤、颅脑外伤等)是急性胃糜烂的常见诱因,在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胃黏膜血流减少,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胃黏膜糜烂。不同性别方面,在一些因饮酒等生活方式导致的胃糜烂中,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发生,因为男性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而在应激相关的胃糜烂中,不同性别无明显特定差异,但患者的病史和生活方式会影响病情发展。
三、临床表现区别
胃溃疡:疼痛具有规律性,多为餐后痛,疼痛特点为进食-疼痛-缓解,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疼痛持续时间不一,可能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胃溃疡患者症状常不典型,疼痛不规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差等,容易被忽视。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或不适感,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急性糜烂性胃炎(属于胃糜烂的一种急性情况)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出血情况因糜烂程度而异。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胃糜烂时,可能在饮酒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有应激病史的患者,在应激状态缓解后,胃糜烂相关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也需密切观察。
四、诊断方法不同
胃溃疡: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可辅助诊断,可见龛影等表现,但准确性不如胃镜。
胃糜烂: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能清晰看到胃黏膜的糜烂灶情况。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胃糜烂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因为其对黏膜浅层病变的显示不如胃镜敏感。
五、治疗原则差异
胃溃疡:治疗主要包括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如果存在Hp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根除Hp。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保护胃黏膜药物有铝碳酸镁、硫糖铝等。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8周,并且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选择药物时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胃糜烂: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应激状态等。对于Hp感染导致的胃糜烂,同样需要根除Hp治疗。对于有出血等并发症的急性胃糜烂,需要进行止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疗程相对较短,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胃黏膜糜烂较易愈合,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查和后续处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治疗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以防止病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