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局部选穴(耳周的听宫穴、听会穴、耳门穴,手部的合谷穴)、远端选穴(足部的太冲穴、行间穴)及辨证选穴(风热外袭型加用风池穴、外关穴,肝胆湿热型加用阴陵泉穴、侠溪穴)来进行针灸治疗,不同穴位有其特定位置与作用,且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如年龄、体质等)调整针刺手法与深度等。
一、局部选穴
(一)耳周穴位
1.听宫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作用:听宫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与耳部的关系密切,针灸刺激听宫穴对于中耳炎引起的耳部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调节耳部的神经传导和局部气血运行来改善中耳炎相关症状。
2.听会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作用:听会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对耳部病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针灸听会穴可以帮助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对于中耳炎导致的耳鸣、耳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从经络理论角度,胆经与耳部有一定关联,通过刺激听会穴能调节胆经气血以达耳部病症的治疗目的。
3.耳门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作用:耳门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针灸耳门穴可促进耳部气血流通,对于中耳炎引起的耳部功能异常有一定的调整作用,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刺激耳门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耳炎患者的耳部局部循环,有助于炎症的缓解。
(二)手部穴位
1.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作用: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万能穴”之称,对于中耳炎这种局部病症有整体调节作用。从经络联系来看,手阳明大肠经与耳部有一定的联系,针灸合谷穴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风解表、清热止痛的效果,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发热、耳部肿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对于儿童患者,合谷穴的针灸需要特别注意进针深度和手法,因为儿童的手部组织较为娇嫩,要以轻柔、浅刺为主,避免过度刺激。
二、远端选穴
(一)足部穴位
1.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作用: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针灸太冲穴可以调节肝经气血。中耳炎有时与肝火上炎等因素有关,太冲穴具有平肝潜阳、清热利湿的作用,通过调节肝经气血来改善中耳炎症状。对于成年患者,针灸太冲穴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但对于妊娠期女性,太冲穴针灸需谨慎,因为可能会有引发宫缩等风险,应避免针刺。
2.行间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行间穴同样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荥穴,荥穴主身热,针灸行间穴可以清泻肝火,对于因肝火上炎导致的中耳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刺行间穴的深度和手法要有所区别,儿童患者针刺深度要更浅,以避免损伤局部组织。
三、辨证选穴
(一)风热外袭型
1.加用穴位
风池穴:位置在项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对于风热外袭引起的中耳炎,针灸风池穴可以加强疏风解表的功效,帮助疏散外感风热之邪,从而缓解中耳炎相关症状。对于儿童患者,风池穴的针刺要注意角度和深度,防止刺入过深损伤深部组织。
外关穴: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作用: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表的作用,与风池穴配合可以更好地疏散风热,对于风热外袭型中耳炎有协同治疗作用,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发热、耳部红肿等症状。
(二)肝胆湿热型
1.加用穴位
阴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肝胆湿热型中耳炎往往与体内湿邪较重有关,针灸阴陵泉穴可以健脾祛湿,配合其他穴位以清除肝胆湿热,从而改善中耳炎症状。对于成年患者,阴陵泉穴针刺深度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但对于脾虚较严重的患者,要注意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侠溪穴:位置在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侠溪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有清泻肝胆湿热的作用,对于肝胆湿热型中耳炎,针灸侠溪穴可以直接清泻肝胆之湿热,帮助缓解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流脓等湿热相关症状。在儿童患者中,侠溪穴的针刺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局部皮肤和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