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与支气管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有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治疗包括避免危险因素、药物及其他治疗;哮喘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气流受限可逆,有变应原接触等诱因,治疗需脱离变应原、药物及规范化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气道黏膜增厚、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等病理改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有关,当接触变应原等触发因素时,气道出现高反应性,导致可逆性的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史,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咳嗽一般为晨间明显,咳痰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为脓性痰。呼吸困难在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变应原接触史或家族过敏史,症状具有发作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胸闷、咳嗽。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
三、肺功能检查特点
慢阻肺:肺功能检查特征性表现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之比(DLco/VA)下降。
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检查表现为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呼气峰流速(PEF)昼夜变异率≥20%。支气管激发试验常呈阳性。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慢阻肺: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晚期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心脏悬垂狭长等肺气肿表现。胸部CT检查可见肺纹理稀疏、紊乱,肺气肿表现更明显,还可发现小气道病变等。
支气管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胸部CT检查有时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栓塞等,但不如慢阻肺典型。
五、治疗原则区别
慢阻肺:治疗主要包括戒烟等避免危险因素暴露,药物治疗常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等,对于严重的晚期患者可考虑氧疗、肺康复治疗甚至肺移植等。
支气管哮喘:治疗首先是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等,急性发作时可根据病情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缓解症状,同时强调长期规范化治疗以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发作。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慢阻肺在儿童中较少见,儿童哮喘相对常见。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不适当药物。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慢阻肺和哮喘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他合并症。例如,老年慢阻肺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哮喘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会有变化,要定期评估肺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康复护理等。
妊娠期女性:哮喘患者在妊娠期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哮喘控制不佳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哮喘药物的使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慢阻肺患者妊娠期要注意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密切监测呼吸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