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有肺炎、百日咳脑病等并发症,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
一、百日咳嗽的定义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
二、病因
病原体:百日咳鲍特菌是引起百日咳的病原菌,该菌分为4个血清型,我国以Ⅰ相菌为主。此菌对外界抵抗力弱,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即可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病初2-3周传染性最强。
三、临床表现
1.卡他期:一般持续7-10天,类似普通感冒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此期传染性最强。
年龄因素:婴幼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不伴发热的轻咳,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
性别因素:男女在卡他期表现无明显差异。
生活方式:若儿童接触过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
2.痉咳期:持续2-6周或更久,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本期特点。咳嗽呈突发的连续短促咳嗽十余声至数十声,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呕吐出胃内容物,咳嗽末伴有高调鸡鸣样吸气声,如此反复发作。
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呼吸肌力量弱,痉咳时可能出现呼吸暂停、面色发绀等,甚至发生窒息、惊厥等严重情况,需密切关注。
性别因素:男女在痉咳期表现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婴若出现痉咳,家长需更细致护理。
生活方式:此期儿童因频繁痉咳影响进食、睡眠,生活质量下降,需保证充足休息,减少刺激以减轻痉咳发作。
3.恢复期:痉咳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吸气声消失,此期持续2-3周。体力逐渐恢复,但若有并发症,恢复期时间可能延长。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有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痉咳期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达(20-50)×10/L或更高,淋巴细胞占比常在60%以上,甚至高达90%以上。
病原菌检测:卡他期可用鼻咽拭子接种于鲍-金培养基进行病原菌培养;痉咳期可用咳喋法收集标本进行培养,阳性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百日咳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方法;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五、并发症
1.肺炎:是百日咳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可发生在痉咳期任何阶段,患儿出现高热、气促、肺部啰音等表现。
年龄因素:婴幼儿肺炎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增快、拒食等,需及时通过胸片等检查明确。
性别因素:男女患儿肺炎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女婴肺炎护理需注意其生理特点。
生活方式:有百日咳的儿童若并发肺炎,需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百日咳脑病: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由于频繁痉咳导致脑缺氧、颅内出血等,表现为惊厥、意识障碍、昏迷等,病死率较高。
年龄因素: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百日咳脑病,需重点关注。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婴发生百日咳脑病时,护理上要注意其身体各部位的保护。
3.其他:还可能出现肺不张、肺气肿、皮下气肿等并发症,与痉咳导致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破裂等有关。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实行百白破三联疫苗计划免疫,婴儿出生后3足月开始基础免疫,共接种3剂,每剂间隔4-6周;1.5-2岁和6-7岁时各加强接种1剂。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接种疫苗的程序和要求不同,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可有效降低百日咳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家长应按时带儿童进行疫苗接种,保证接种程序的完整性。
2.隔离传染源:对百日咳患者应及时隔离,从发病起隔离40天,或痉咳出现后隔离30天。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1天,若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隔离。
年龄因素:对于婴幼儿接触者,更要严格观察,因为婴幼儿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生活方式:家庭中有百日咳患者时,其他儿童需避免接触,做好家居环境的消毒等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期间,易感儿童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