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常见胃部疾病,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它是指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同时伴有胃黏膜糜烂的情况。胃黏膜的表层受到损伤,出现糜烂病灶,炎症主要局限在胃黏膜的浅表部位。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发炎症和糜烂。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以及过度饮酒、吸烟等,都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受到影响,年轻人常因工作忙碌、社交等原因容易出现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而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也可能因长期的不良习惯或身体机能下降而发病。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流减少,从而容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人群在面对精神压力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不同,但长期的精神压力都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引发炎症和糜烂。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药物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的情况;儿童一般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腹痛的具体情况,而成年人能较明确描述疼痛特点。
2.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患者可能会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还可能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这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营养摄入,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儿童可能因消化不良导致食欲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酸、嗳气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糜烂的部位、范围等,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进行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时需考虑药物的适用性和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谨慎选择。
去除不良因素:患者需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因药物引起的患者,应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2.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如果患者有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时,应更加注重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温和的食物。在药物选择上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必须使用相关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随访。
3.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部的状况。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时,要考虑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以及药物对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安全性,例如孕期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