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及理化因素刺激引发,起病急,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病史、表现及检查诊断,需与相关疾病鉴别,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要增强体质防接触诱因;慢性咽炎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等引起,有局部不适等症状,靠病史和表现诊断,需排除其他病,要去除病因局部治疗,要注意口腔卫生、改善环境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咽炎
定义: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
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另外,高温、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等理化因素刺激也可引发。各年龄均可发病,通常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病原体侵袭,比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季节变化时更易感染病毒而发病;成年人若过度劳累、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也易患病。
慢性咽炎
定义: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
病因: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另外,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长期张口呼吸,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刺激及辛辣食物等长期刺激,职业因素(如教师、歌手等用嗓过度者)等均可引发。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且病程较长,比如一些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群,由于长期受到烟雾刺激,易患慢性咽炎。
二、临床表现
急性咽炎
局部症状:起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有疼痛,吞咽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咳嗽时明显。可伴咽部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四肢酸痛等,如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可升高至39℃左右。儿童可能因全身症状相对明显而表现出哭闹、拒食等情况,而成年人则以局部症状为主。
慢性咽炎
局部症状:常有各种不适感,如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刺激感等,患者常需频繁清嗓。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咽后壁可见散在淋巴滤泡,可有黏稠分泌物附着。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全身症状多在病程较长、身体状况较差时有所体现,如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咽部不适而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但相对急性咽炎而言全身症状不突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咽炎
诊断:根据病史(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接触刺激性因素等)、临床表现(咽部急性充血等)及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好发于夏季,儿童多见,病程约1周,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还需与樊尚咽峡炎鉴别,樊尚咽峡炎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所致,单侧咽痛,可伴有头痛、乏力等,咽部检查可见一侧扁桃体覆盖灰色或黄色假膜,擦去后可见下面有溃疡。
慢性咽炎
诊断:根据病史(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等病史)、临床表现(咽部慢性充血等)可诊断,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如咽喉部肿瘤等,可通过喉镜等检查排除。
鉴别诊断:需与早期食管癌鉴别,食管癌早期也可出现咽部异物感,通过食管镜检查可明确鉴别。还需与茎突过长综合征鉴别,茎突过长综合征可表现为咽部异物感等,可通过X线检查茎突长度来鉴别。
四、治疗原则
急性咽炎
病毒感染引起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生理盐水含漱等局部处理,若发热、咽痛明显,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细菌感染引起者,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食物。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更需注意休息和水分补充,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其他并发症。
慢性咽炎
去除病因,如戒烟酒,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等。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含片(如碘喉片)等缓解症状。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的持续状态。对于一些因职业用嗓过度引起的慢性咽炎患者,需建议其合理用嗓。
五、预防措施
急性咽炎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如儿童可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来增强体质,成年人可通过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等方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在污染环境中佩戴口罩,冬季注意保暖等。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慢性咽炎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及饭后刷牙。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积极治疗鼻部疾病,纠正张口呼吸的不良习惯。对于教师、歌手等用嗓过度人群,要注意正确用嗓方法,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用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