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中耳炎的检查包括耳部检查(耳镜、鼓气耳镜检查)、影像学检查(颞骨CT、中耳MRI)、听力检查(耳声发射、ABR检查)以及病史采集和全身检查,各检查有不同适用情况、操作要点等,可帮助诊断中耳炎及评估病情。
一、耳部检查
1.耳镜检查
适用情况:是婴儿中耳炎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适用于大多数怀疑中耳炎的婴儿。通过耳镜可以直接观察鼓膜的情况,正常鼓膜呈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而中耳炎时鼓膜会出现充血、肿胀,严重时可能有膨出、穿孔等表现。例如,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通过耳镜观察鼓膜的形态变化对中耳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操作要点:检查时需轻柔操作,使用合适大小的耳镜,将其轻轻放入外耳道,注意避免损伤婴儿的外耳道和鼓膜。对于年龄较小、不配合的婴儿,可能需要在适当的镇静下进行耳镜检查。
2.鼓气耳镜检查
适用情况:能够更详细地评估鼓膜的活动度。正常鼓膜随着鼓气耳镜的气压变化会有相应的运动,而中耳炎时鼓膜活动度会降低。这对于判断中耳是否存在积液等情况有帮助,在一些疑似分泌性中耳炎的婴儿中常用该检查方法。
操作要点:将鼓气耳镜置于鼓膜表面,通过手捏橡皮球来改变耳道内的气压,观察鼓膜的运动情况。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气压的调节,避免压力过大引起婴儿不适。
二、影像学检查
1.颞骨CT
适用情况:一般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怀疑有中耳畸形、复杂的中耳炎并发症等情况时。颞骨CT可以清晰地显示中耳、内耳的结构,帮助医生了解中耳腔的情况,如是否有积液、骨质破坏等。但由于CT有一定的辐射,所以在非必要情况下一般不首选。例如,对于一些反复发生中耳炎且伴有听力下降等复杂表现的婴儿,可能需要进行颞骨CT检查来明确病因。
注意事项:在进行颞骨CT检查前,要向家长充分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的辐射风险,征得家长的同意。对于婴儿要注意固定,以保证检查图像的清晰。
2.中耳MRI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CT检查或者需要更详细了解中耳软组织情况时可考虑使用。中耳MRI可以较好地显示中耳内的软组织病变,如是否有肉芽组织、积液的性质等。但相对来说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婴儿需要保持安静不动,对于不配合的婴儿可能需要镇静。例如,在诊断一些特殊类型的中耳炎,如真菌性中耳炎等情况时,中耳MRI可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三、听力检查
1.耳声发射检查
适用情况:可以初步评估耳蜗和听骨链的功能。耳声发射是由耳蜗产生并能反馈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中耳炎时由于中耳传声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耳声发射的结果。对于新生儿和婴儿的听力筛查以及中耳炎的初步筛查有一定意义。例如,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如果耳声发射未通过,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中耳炎等导致听力异常的情况。
操作要点:检查时将探头轻柔地放入婴儿外耳道,仪器会记录耳声发射的信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探头的清洁和放置位置的正确性,避免损伤婴儿外耳道。
2.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
适用情况:能够客观地评估婴儿的听力情况,尤其是对于不合作的婴儿。ABR可以检测听觉系统从耳蜗到脑干的功能状态,中耳炎导致中耳传音障碍时可能会引起ABR波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在怀疑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的婴儿中,ABR检查有助于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部位。
注意事项:检查时需要婴儿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对于哭闹不配合的婴儿可能需要在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前要确保婴儿的外耳道清洁,避免外耳道内的异物等影响检查结果。
四、病史采集与全身检查
1.病史采集
内容:需要详细询问婴儿的症状,如是否有发热、耳痛(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等)、听力下降、耳道流液等情况。同时要询问发病的诱因,如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是否有呛奶等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中耳炎的概率明显增加,所以详细询问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对于中耳炎的诊断很重要。
意义:通过病史采集可以初步判断中耳炎的可能病因和病情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提供线索。
2.全身检查
内容:要对婴儿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尤其是呼吸系统和耳部周围的检查。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精神状态等。同时检查鼻腔、咽部等部位,因为中耳炎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鼻腔和咽部的炎症可能会蔓延至中耳。例如,检查咽部是否有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与中耳炎的发生有关。
意义:全身检查有助于综合判断病情,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全面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