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全身症状(如发热、营养不良)、肠外表现(如关节、皮肤、眼部症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手术治疗(大出血等情况时考虑,术后注意造口护理等)、其他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相应情况。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所致。腹泻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十余次。儿童患者可能因腹泻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需特别关注其体重、身高增长情况。
2.腹痛:多为轻至中度的痉挛性疼痛,一般位于左下腹或下腹,疼痛后可伴有便意,排便后疼痛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腹痛,提示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女性患者需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避免延误诊治。
3.其他消化系统表现:可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本身较弱,出现这些症状时更应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同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道肿瘤等进行区分。
(二)全身症状
1.发热:病情活动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高热少见,若出现高热需考虑合并感染等情况。儿童患者发热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2.营养不良:长期腹泻、吸收不良可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老年人营养不良会加重机体功能衰退,影响康复;儿童则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需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三)肠外表现
1.关节症状:可出现外周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病,青少年患者发生关节病变时需综合评估病情,及时干预。
2.皮肤表现:可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结节性红斑表现为下肢伸侧的红色疼痛性结节,坏疽性脓皮病则表现为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皮肤表现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状态,需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
3.眼部表现:如葡萄膜炎、巩膜炎等,可出现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眼科就诊,评估眼部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如柳氮磺吡啶,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的患者。其通过在肠道局部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等。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度及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口服、静脉注射或局部灌肠使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骨密度、感染征象等,老年人使用时更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和感染。
3.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等。这类药物起效较慢,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警惕骨髓抑制、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利弊。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出现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癌变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后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2.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患者需注意造口的护理,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预防造口周围炎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适应身体的变化,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三)其他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儿童患者营养支持尤为重要,需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2.心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可能因长期患病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