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镜后胃痛很厉害常见于机械刺激(操作损伤、充气影响)、自身疾病加重(原有胃病加重、胃部病变特殊情况)、个体差异(痛觉敏感体质、心理因素),应对措施有一般观察等待(无特殊高危者休息观察、特殊情况密切观察)和就医评估(出现持续加重、呕血黑便、发热心慌头晕等及时就医)。
胃镜操作损伤:胃镜检查时,内镜通过食管、胃腔,可能对食管黏膜、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机械性损伤。例如,在进镜或退镜过程中,内镜与黏膜摩擦,对于一些本身存在黏膜脆弱情况的患者,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疼痛。一般来说,这种机械性损伤导致的疼痛程度与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患者配合情况等有关。熟练的医生操作轻柔,可减少对黏膜的损伤,从而减轻疼痛程度;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配合,如频繁吞咽、扭动身体等,会增加内镜与黏膜摩擦的机会,加重损伤和疼痛。
充气影响:胃镜检查时需要向胃内充气,使胃腔扩张,以便更好地观察胃黏膜情况。充气可能会引起胃部的牵拉感,从而导致疼痛。通常在检查结束后,随着气体逐渐排出,疼痛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气体排出不顺利或患者对气体刺激比较敏感,疼痛可能会持续较久。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本身存在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的情况,气体排出相对较慢,可能会导致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疾病因素
原有胃部疾病加重:如果患者本身患有胃溃疡,胃镜检查的机械刺激可能会诱发溃疡部位的疼痛加重;对于患有胃炎的患者,炎症部位受到刺激后也会出现较明显的疼痛。例如,胃溃疡患者的溃疡面在胃镜机械刺激下,会引起神经末梢的敏感反应,导致疼痛加剧。不同类型的胃部疾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胃镜检查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疼痛加重情况,这与溃疡部位受到刺激有关。
胃部基础病变的特殊情况:如果患者胃部存在肿瘤性病变,胃镜检查时对病变部位的触碰等操作可能会引发较明显的疼痛。比如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本身可能导致局部黏膜敏感,加上检查时的刺激,疼痛会比较严重。对于有长期胃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病史超过5年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做完胃镜后胃痛厉害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长期的胃部病变使得胃黏膜处于相对脆弱和敏感的状态。
个体差异因素
痛觉敏感体质:部分患者本身属于痛觉敏感体质,对疼痛的感受性比一般人更强。这类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后,即使是相对较轻的黏膜损伤,也会感觉胃痛很厉害。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可能相对男性更易出现痛觉敏感的情况,在胃镜检查后更容易抱怨胃痛严重。而且,痛觉敏感体质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成员痛觉比较敏感,那么个体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也会增加。
心理因素影响:患者在胃镜检查前可能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对疼痛的感知。检查后,即使疼痛程度并不严重,由于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也会觉得胃痛很厉害。比如一些首次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由于对检查过程不了解,充满恐惧和焦虑,检查后对疼痛的感受会更强烈。而对于有过胃镜检查不愉快经历的患者,再次检查时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会更明显,更容易出现检查后胃痛感觉加重的情况。
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般观察与等待
对于无特殊高危情况患者:检查结束后先在观察室休息一段时间,密切观察自身疼痛情况。如果疼痛是轻度的机械性损伤导致,一般在数小时至1-2天内会逐渐缓解。在此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等,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老年患者在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可采取半卧位等相对舒适的姿势,有助于减轻胃部的不适感。
对于有特殊情况患者:如果患者本身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在胃镜检查后要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疼痛情况。因为这类患者在胃镜检查的刺激下,可能会诱发心肺方面的不良事件,同时疼痛也可能加重其身体的应激反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其面色、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哭闹不止、拒食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评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如果胃痛持续不缓解,反而进行性加重;或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以及伴有发热、心慌、头晕等其他不适症状时,要立即就医。例如,患者做完胃镜后胃痛剧烈,且呕吐物中有鲜血样物质,或者大便颜色像柏油样,这可能提示有较严重的消化道出血情况,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对于老年患者出现上述情况,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尽快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儿童患者如果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