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Hp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年龄、遗传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贫血相关表现等,诊断靠胃镜、病理活检、Hp检测,治疗要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萎缩。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腌制、烟熏、过烫等刺激性食物,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长期酗酒也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诱发该病。
3.自身免疫: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等,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使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不足,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进而导致恶性贫血,同时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更易受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生萎缩性胃炎。
5.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遗传易感性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表现,症状可时轻时重,进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易加重。
2.贫血相关表现:若存在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因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慌等。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有消瘦、舌炎、腹泻等表现,少数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在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时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纹理等改变,还可在病变部位取多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胃黏膜的病理改变。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表现通常为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血管透见等。
2.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萎缩性胃炎及其病理类型、程度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明确有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治疗方案的选择与Hp感染情况有关。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症治疗:针对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缓解症状;对于有贫血表现者,根据贫血类型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铁剂等。
3.定期随访: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属于癌前状态,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要注意规律饮食,少量多餐,避免病情加重。
2.儿童:儿童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若儿童确诊萎缩性胃炎,需积极查找病因,如检测Hp感染情况,若存在Hp感染,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抗Hp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同时要纠正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
3.女性:女性患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如妊娠期、哺乳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进而影响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