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与慢阻肺有联系(前者是后者早期表现)和区别(病情、病程等不同),吸烟人群、长期接触职业粉尘人群及已有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如吸烟人群尽早戒烟、避免接触有害物等,长期接触职业粉尘人群密切监测肺功能、做好防护,已有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人群采取呼吸康复等非药物干预、预防感染等。
一、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与慢阻肺的关系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1.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来诊断,其判定标准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0.7,且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在80%-89%之间。肺功能出现这样的改变提示存在气流受限,但相对较轻。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诊断慢阻肺时,肺功能检查同样是关键,当FEV/FVC<0.7,且FEV占预计值百分比<80%时,更倾向于慢阻肺的诊断,但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有可能是慢阻肺的早期表现。
(二)联系与区别
1.联系: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是慢阻肺气流受限的一种较轻表现形式。很多慢阻肺患者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气流受限会逐渐加重。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初始可能只是出现轻度的FEV/FVC降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在正常低限附近,若不加以干预,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
2.区别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病情相对较轻,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而慢阻肺即使处于早期,也已经存在持续的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等更明显的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病因及病程:虽然两者都与吸烟等有害因素刺激有关,但慢阻肺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有其自身的疾病发展进程,而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不一定会必然发展为慢阻肺,不过有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长期接触职业粉尘等)的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发展为慢阻肺的风险增加。
二、相关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吸烟人群
1.年龄因素:无论年龄大小,吸烟都是导致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向慢阻肺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吸烟人群,更应尽早戒烟,因为早期戒烟可以有效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下降。例如,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人群,肺功能受到的损害可能会更严重,发展为慢阻肺的可能性更高。
2.生活方式:吸烟人群应严格戒烟,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尽量减少接触工业废气、化学毒物等可能损伤气道的物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二)长期接触职业粉尘人群
1.病史方面:有长期接触职业粉尘病史的人群,即使目前只是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也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肺功能变化。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佩戴防护用具,如防尘口罩等,减少粉尘的吸入。如果工作环境无法改变粉尘暴露情况,可考虑更换工作岗位,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为慢阻肺。
2.特殊人群风险:对于本身有基础肺部疾病的长期接触职业粉尘人群,如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人,接触职业粉尘后更容易出现气道反应性增高,加重肺功能的损害,这类人群更要加强防护和监测。
(三)已有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人群
1.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应对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时,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女性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相同的病情程度下感觉呼吸困难等症状更明显,要更加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2.非药物干预: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肺通气量;缩唇呼吸可以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改善通气功能。通过长期坚持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因为感染可能会导致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病情加重,增加向慢阻肺发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