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斜视可通过非手术和手术方法矫正,非手术包括佩戴眼镜(屈光不正矫正、三棱镜矫正)和视功能训练;手术需根据斜视度数、进展及双眼视功能发育情况选择时机,方式有肌肉减弱术、加强术;不同年龄儿童矫正有不同注意事项,婴幼儿期要密切观察、避免不良用眼习惯,学龄前期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学龄期要注意用眼卫生强度、监测双眼视功能,以达最佳矫正效果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和身心健康。
一、非手术矫正方法
(一)佩戴眼镜
1.屈光不正矫正:如果儿童外斜视是由屈光不正引起,如远视,需进行散瞳验光,然后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因为远视患者看近时需要更多的调节,长期的过度调节可能导致眼位偏斜,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能帮助恢复正常的眼位。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散瞳验光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学龄前儿童一般采用慢散瞳,即使用阿托品眼膏散瞳,以便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而稍大儿童可根据情况选择快散瞳等方式。
2.三棱镜矫正:对于小角度的外斜视,可佩戴三棱镜,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原理,使双眼看到的物像处于同一视线上,从而矫正眼位。三棱镜矫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眼位偏斜,但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斜视度数来定制合适的三棱镜。
(二)视功能训练
1.双眼视功能训练:通过特定的训练仪器或训练方法,如使用红闪+后像训练、融合训练等,来增强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提高双眼的协调能力,从而矫正外斜视。例如融合训练可以让儿童进行同时视、融合视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大脑重新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联系。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对于低龄儿童,训练方式可能更注重趣味性,以吸引儿童配合训练;而稍大儿童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视功能训练项目。
二、手术矫正方法
(一)手术时机选择
1.根据斜视度数和进展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儿童外斜视度数较大,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如恒定性外斜视,通常建议尽早手术。但对于一些间歇性外斜视,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如疲劳、生病等)斜视度数明显增加,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也需要考虑手术矫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因为过早手术可能存在复发等风险,而过晚手术可能导致双眼视功能难以恢复。
2.双眼视功能发育情况:在手术前需要评估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如果双眼视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如立体视功能丧失等,应及时手术矫正眼位,为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二)手术方式
1.肌肉减弱术:如外直肌后徙术,通过将外直肌向后移位,减弱其拉力,同时配合内直肌缩短术等,来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平衡,矫正外斜视。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一些外斜视度数不是特别大的情况。
2.肌肉加强术:对于内直肌力量不足导致的外斜视,可采用内直肌缩短术等肌肉加强术来增强内直肌的力量,从而矫正眼位。不同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斜视类型、度数等因素来选择。
三、不同年龄儿童矫正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期
1.密切观察:婴幼儿期儿童外斜视可能不太容易被发现,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眼位情况,如是否有一只眼偏斜、双眼注视时是否协调等。如果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儿童到眼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因为婴幼儿期是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和矫正外斜视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2.避免不良用眼习惯:家长要注意婴幼儿的用眼环境,避免让儿童长时间看单一距离的物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防止因用眼不当加重斜视。
(二)学龄前期
1.配合治疗:学龄前期儿童开始能够配合一些检查和治疗,在进行视功能训练等治疗时,家长要引导儿童积极配合。同时,要关注儿童在学校的用眼情况,如是否有看黑板困难、经常歪头看等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定期复查:学龄前期儿童的外斜视可能会有变化,需要定期到眼科复查,评估矫正效果和眼位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学龄期
1.注意用眼卫生和用眼强度:学龄期儿童学习任务较重,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避免用眼过度导致斜视加重或复发。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斜视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2.持续监测双眼视功能:学龄期要持续监测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确保在矫正眼位后,双眼视功能能够逐渐恢复和完善。如果发现双眼视功能有异常,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之,儿童外斜视的矫正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矫正,并在不同年龄阶段注意相应的事项,以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促进儿童双眼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