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与胃癌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预后转归均有差异。疣状胃炎以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等为特征,症状轻且时轻时重,胃镜等可诊断,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多数预后较好;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进展后症状重且进行性发展,胃镜等确诊,治疗有手术、化疗等,预后与分期相关,中晚期差。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为特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病变,显微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固有层有炎症细胞浸润等。好发于中青年人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可能与之相关,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疣状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胃癌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病理上有多种分型,如腺癌等,其细胞表现为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和转移潜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相对多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增加患胃癌风险,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特殊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疣状胃炎
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部分患者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相对较轻且时轻时重,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等严重消耗表现,症状受饮食因素影响较大,进食不当后症状易加重。
胃癌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较持续且呈进行性加重,还可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恶病质等严重消耗状态,症状呈进行性发展,一般饮食调整难以缓解。
三、诊断方法区别
疣状胃炎
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多个疣状、痘疹状隆起,中央有凹陷糜烂,能直接观察病变形态、部位等。
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情况,以区分炎症等良性病变。Hp检测也是重要部分,因为Hp感染与疣状胃炎关系密切,可通过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等检测Hp。
胃癌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内病变,若发现肿块、溃疡等异常病灶,可初步怀疑胃癌。
病理活检: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明确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等异常,但不如胃镜准确;CT、MRI等检查可了解肿瘤侵犯的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不同
疣状胃炎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
针对病因治疗:如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通过清除Hp来缓解胃黏膜炎症,促进病变愈合。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缓解症状。
胃癌
手术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手术方式,中晚期胃癌需根据肿瘤情况进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等。
化疗:用于术前、术中、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疗,常用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铂类等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放疗:适用于局部晚期胃癌,可杀灭肿瘤细胞或缩小肿瘤体积。
靶向治疗:针对胃癌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HER-2基因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更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相对副作用可能较传统化疗有所不同,但也需根据患者具体基因检测情况来选择。
五、预后转归差别
疣状胃炎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病变可愈合,症状能得到缓解,但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及规范治疗,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但进展为胃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中青年患者在积极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后预后相对更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相对较弱,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可能稍受影响。
胃癌
预后与胃癌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胃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年轻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并得到规范治疗,预后可能相对好于老年患者,但总体来说胃癌的整体预后仍不容乐观,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生存期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