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是角膜炎症反应统称,按病因分类,感染性角膜炎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性等,有相应症状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眼部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控制感染、抗炎、促进修复,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有特点,可通过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伤、增强免疫力预防。
感染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角膜外伤、干眼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诱发,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可出现浸润灶。
病毒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常复发,多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初发时可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可见树枝状或地图状病灶。
真菌性角膜炎:多见于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者,如被树枝、树叶划伤等,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弯孢菌属等为主,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角膜病灶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牙膏样外观。
角膜炎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有外伤史、感冒发热史、接触传染病患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其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易导致角膜感染的因素,如卫生条件、玩具接触等情况。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清晰观察角膜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如细菌性角膜炎可见角膜浸润灶伴有脓性分泌物;病毒性角膜炎可见树枝状或地图状的角膜上皮缺损;真菌性角膜炎可见角膜病灶周围卫星灶。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于感染性角膜炎,可帮助早期诊断病原体,如真菌性角膜炎可观察到真菌菌丝。
实验室检查
角膜刮片及培养:取角膜病灶部位的刮片进行革兰染色、吉姆萨染色等,同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并指导用药,儿童患者进行角膜刮片时需更加轻柔操作,避免造成额外损伤。
血清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角膜炎,可检测血清中相关病毒的抗体,辅助诊断。
角膜炎的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
细菌性角膜炎: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频繁滴眼,儿童患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浓度及剂型的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高浓度药物。
病毒性角膜炎: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眼药水或眼用凝胶,抑制病毒复制。
真菌性角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如那他霉素、氟康唑等,由于真菌性角膜炎病情较顽固,用药时间相对较长。
抗炎治疗:对于免疫性角膜炎或炎症反应较剧烈的感染性角膜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或眼药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细菌性角膜炎急性期一般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病毒性角膜炎在没有有效抗病毒药物控制下也不宜使用,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更需谨慎评估利弊。
促进角膜修复: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等,有助于角膜病变的修复。
不同人群角膜炎的治疗特点
儿童角膜炎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频繁眨眼等。在治疗时,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及药物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如儿童专用的眼药水。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眼部清洁,避免儿童用手揉眼,家长需协助儿童按时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视力是否有改善、眼部症状是否缓解等。
老年人角膜炎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会影响角膜炎的预后。在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用药方面,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要注意眼部卫生的维护,家属需帮助老年人做好眼部护理。
角膜炎的预防措施
注意眼部卫生
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如公共交通工具扶手、公共游乐设施等。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监督儿童勤洗手,不随意揉眼。
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佩戴隐形眼镜时要注意镜片的清洁和消毒,按照正确的佩戴和摘取方法操作,若出现眼部不适,应立即停戴并就医。
避免眼部外伤
在进行可能导致眼部外伤的活动时,如进行球类运动、使用工具等,要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儿童在进行此类活动时,家长要做好防护监督工作,防止角膜被异物划伤等。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儿童要保证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如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食物等。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角膜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