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需先观察症状并紧急处理,就医后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等诊断,常见病因有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同病因有相应处理原则,还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注意药物使用来预防胃出血,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需分别关注。
一、初步判断与紧急处理
1.观察症状表现
胃出血时可能会出现呕血(呕吐物呈暗红色或咖啡色,严重时可为鲜红色)、黑便(粪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如果出现大量呕血或黑便,且伴有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提示可能有大量出血,需高度重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若发生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老年人胃出血可能与动脉硬化、胃黏膜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
首先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因为活动可能会加重出血。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肝硬化等病史的患者,更要警惕胃出血的可能。
2.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怀疑胃出血,应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在等待救援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等情况,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呕吐物堵塞气道发生危险。
二、就医后的初步检查与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胃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对失血的耐受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血压、心率变化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出血就可能导致较为明显的心率加快和血压下降;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失血后血压波动可能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失血的程度。如果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失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红蛋白值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值会随年龄变化,新生儿血红蛋白值约170-200g/L,婴儿期约110-130g/L等,成人男性约120-160g/L,女性约110-150g/L。
大便隐血试验:若大便隐血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可能。
3.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重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如胃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和病因。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要谨慎评估,一般在有明确指征且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
三、常见病因及相应处理原则
1.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
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导致出血。治疗上首先要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药物选择需考虑年龄因素,例如儿童一般不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选择其他相对安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护胃黏膜,饮食上需暂时禁食,待出血情况稳定后逐渐恢复流质、半流质饮食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可引起大量出血。治疗上可采取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等药物。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再次出血,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套扎等治疗。在护理方面,要注意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对于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处理上更要谨慎,遵循儿科治疗原则。
3.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胃出血
多种因素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老年人可能因疼痛等原因自行服用止痛药,容易诱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大量饮酒等。治疗上首先要停用相关诱因药物,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进行治疗。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药物,如非必要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四、预防胃出血的相关建议
1.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酒,避免长期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例如,胃溃疡患者要按疗程规范治疗,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肝硬化患者要定期监测肝功能、门静脉压力等指标。
2.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儿童用药更要严格按照医嘱,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