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的重要因素。静脉血流滞缓与长期制动或卧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手术(受年龄、手术类型、病史等影响)相关;血管内皮损伤由创伤与手术(受年龄差异、手术操作影响、病史相关)、静脉炎(因不同人群、静脉炎类型而异)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与产褥期(女性妊娠及产褥期激素等致高凝且回流受阻)、恶性肿瘤(各年龄段及不同肿瘤类型均可致高凝)、其他因素(新生儿自身特点、老年人合成及血小板情况、长期口服避孕药女性、肥胖人群等可致高凝)。
一、静脉血流滞缓
1.长期制动或卧床
年龄因素: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更易出现静脉血流滞缓。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其下肢肌肉收缩功能减弱,静脉回流依赖肌肉泵的作用降低,导致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生活方式: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由于长时间保持相对固定姿势,下肢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儿童若因疾病长期卧床,同样会面临静脉血流滞缓问题,如患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的儿童。
病史因素: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丧失,静脉血流无法正常依靠肌肉收缩来推动,易发生静脉血流滞缓。
2.手术因素
年龄方面:小儿手术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术后卧床等情况更易引发静脉血流滞缓。比如小儿先天性阑尾炎术后,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受影响。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后,身体恢复较慢,静脉血流滞缓风险更高。
手术类型:大型骨科手术,如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制动,下肢静脉血流明显减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等也会因手术创伤及术后卧床等因素导致静脉血流滞缓。
病史关联:本身存在静脉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在手术创伤刺激下,更易出现静脉血流滞缓。例如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的患者,术后静脉回流障碍加重,血流速度减慢。
二、血管内皮损伤
1.创伤与手术
年龄差异:儿童创伤或手术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相对成人有差异。小儿肢体创伤后,血管内皮受损后恢复过程中若处理不当,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血管弹性下降,创伤或手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更困难,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手术操作影响:介入手术等操作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比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导管等器械对血管内皮的摩擦损伤,可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
病史相关: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血管内皮本身存在病变,在创伤或手术刺激下,更易发生内皮损伤,进而诱发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
2.静脉炎
不同人群:儿童静脉炎可能因输液等操作不当引起,如小儿外周静脉反复穿刺导致静脉炎,损伤血管内皮。成年患者静脉炎可因静脉内长期留置导管等原因引发,损伤血管内皮。老年患者静脉炎可能与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差有关,血管内皮更易受损。
静脉炎类型:血栓性静脉炎直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刺激使局部凝血机制激活,促进血栓形成。无菌性静脉炎同样会引起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损伤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妊娠与产褥期
女性妊娠阶段: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血因子活性相对降低,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促进血液高凝及血栓形成。产褥期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凝血系统仍处于高凝状态,且产后活动减少,静脉血流滞缓,共同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2.恶性肿瘤
各年龄段:儿童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肿瘤细胞释放的某些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成年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如一些肿瘤细胞能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衰退,凝血功能调节更易出现紊乱,血液高凝状态更明显。
肿瘤类型与血液高凝: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本身就存在凝血机制的异常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显著。实体肿瘤如胰腺癌等,也会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液高凝,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
3.其他因素
年龄影响:新生儿血液高凝状态与自身凝血系统发育特点有关,其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活性较高,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老年人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抗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血小板活性增加,也易出现血液高凝。
生活方式与血液高凝: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使凝血因子升高,抗凝血因子降低,导致血液高凝。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组织释放的某些物质可影响凝血机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