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肺气肿改变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及肺容积增大伴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遗传等,病理生理是气道慢性炎症致狭窄阻塞、肺泡过度充气及壁结构破坏,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诊断靠胸部X线、CT等,稳定期需戒烟、呼吸锻炼、长期氧疗,急性加重期要控制感染、解痉平喘,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预防和管理。
常见病因
吸烟:吸烟是导致肺气肿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和纤毛运动,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还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气肿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双肺发生肺气肿改变的概率越高。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肺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导致肺气肿。在一些重工业城市或交通繁忙地区,居民双肺出现肺气肿改变的比例相对较高。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工人接触的粉尘、石棉工人接触的石棉纤维等,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会对肺部造成损害,引发肺气肿。例如石棉肺患者往往容易出现双肺肺气肿改变,这是因为石棉纤维会刺激肺部组织,导致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影响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遗传因素:少数情况下与遗传因素有关,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遗传缺陷导致体内缺乏α-抗胰蛋白酶,这种蛋白酶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缺乏时容易发生肺气肿,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且往往双肺会较早出现肺气肿改变。
病理生理变化
气道的慢性炎症会使气道狭窄、阻塞,气体进出肺受到影响,导致肺泡过度充气。同时,炎症还会破坏肺泡壁的结构,使肺泡壁弹性减退,肺泡融合形成肺大疱等改变,进一步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例如,肺泡壁上的弹性纤维被破坏后,肺泡不能正常回缩,残气量增加,肺容积增大,表现为双肺肺气肿改变。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且逐渐加重。例如轻度肺气肿患者在快走或上楼时会出现气短,而重度患者可能在穿衣、洗漱等轻微活动时就有明显气短。
咳嗽、咳痰:一般为长期咳嗽,咳痰量多少不一,合并感染时咳痰量增多,可呈脓性痰。
其他:严重肺气肿患者可出现桶状胸,即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等体征。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双肺透亮度增加,膈低平。但X线对早期肺气肿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胸部CT: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方法,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能够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早期肺气肿改变,准确判断肺泡的破坏程度等情况。
治疗与管理
稳定期管理
戒烟:这是阻止肺气肿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戒烟后可以减缓肺部进一步受损。
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腹式呼吸是通过腹部的起伏带动呼吸,增加膈肌的活动度;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
长期家庭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每天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例如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或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家庭氧疗非常重要。
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解痉平喘: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双肺肺气肿改变相对较少见,若为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导致的肺气肿,多有家族遗传史,儿童期可能就会出现相关症状,需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呼吸道感染容易加重病情。
女性:女性患肺气肿的相关因素可能与吸烟、接触室内空气污染(如厨房油烟等)等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特殊,若患有肺气肿,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病情,用药等方面需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肺气肿往往病情进展相对较慢,但也容易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导致肺气肿急性加重,影响肺功能。同时,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双肺肺气肿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肺部病理改变,了解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早期发现、合理管理疾病非常重要,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