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有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药物治疗,需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儿童需家长协助养成卫生习惯,成年人要注意自身卫生,老年人要积极配合治疗并关注全身情况。
一、定义与病原体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有不同的血清型,其中A、B、Ba和C血清型可引起沙眼。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
症状:患者可出现眼睛畏光、流泪、异物感,伴有较多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显著,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体征:睑结膜充血水肿,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布满滤泡,可合并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
2.慢性期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眼部瘙痒、干涩、异物感、烧灼感及视力疲劳等症状。
体征:结膜污秽肥厚,乳头及滤泡增生,瘢痕形成,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即Herbert小凹。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如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如睑结膜滤泡、乳头、瘢痕等表现,结合病史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细胞学检查:取结膜刮片进行Giemsa染色,可见上皮细胞内有包涵体,这是早期诊断沙眼的重要依据之一。
衣原体检测:包括衣原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抗原检测常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核酸检测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能特异性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核酸,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治疗原则
1.局部药物治疗
抗生素:常用的有0.1%利福平滴眼液、0.5%金霉素眼膏、10%-15%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衣原体的生长繁殖,缓解眼部炎症。对于急性期患者,需要频繁用药,一般每1-2小时滴眼1次,病情缓解后可减少滴眼频率。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醋酰钠滴眼液,通过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发挥抗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2.全身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全身用药可以提高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更有效地杀灭衣原体,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洗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因为用手揉眼睛时,手上的沙眼衣原体容易接触到眼睛,从而引起感染。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如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公共游泳池的设施等,一定要先洗手再接触眼睛。
毛巾、脸盆专用: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沙眼衣原体可通过共用毛巾、脸盆等间接传播,所以要做到个人的洗漱用品单独使用。
2.公共卫生措施
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在学校、幼儿园、工厂等集体单位,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公共设施进行清洁消毒。例如,学校的教室要保持通风良好,定期对桌椅、玩具等进行消毒;幼儿园要对儿童的毛巾、餐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普及沙眼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沙眼的认识,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活泼好动,卫生意识相对较弱,更容易接触到沙眼衣原体而感染。婴幼儿的眼部发育尚未完全,感染沙眼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注意事项: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教导儿童不要用手揉眼睛,定期清洗儿童的毛巾、手帕等。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儿童用品进行消毒。如果儿童出现眼睛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2.成年人
特点:成年人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容易感染沙眼。一些成年人可能因为工作环境等因素,如长时间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增加了感染沙眼的风险。
注意事项:成年人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出现眼部不适,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慢性或出现并发症。
3.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沙眼如果不及时治疗,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沙眼时需要考虑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注意事项:老年人如果患有沙眼,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眼部症状的变化以及全身情况,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