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或增生包括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类型,有多数无症状或有隐痛、腹胀等症状,可通过胃镜、病理活检诊断,小病变可内镜下治疗,大等情况需手术,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基础疾病预防。
一、胃息肉或增生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而胃增生可能涉及胃黏膜组织细胞数量的增多等情况,它们都属于胃内的异常组织改变。
二、胃息肉或增生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炎性息肉
1.形成原因: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炎症长期作用使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息肉。
2.特点:一般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通常为多发性,恶变风险较低。
(二)增生性息肉
1.形成原因:常因胃黏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出现过度增生所致,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因素存在时易发生。
2.特点:多数直径小于2厘米,单发或多发,一般认为恶变几率较小,但也有个别情况会发生恶变。
(三)腺瘤性息肉
1.形成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高盐饮食等)有关,是一种肿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
2.特点:直径较大的相对多见,单发为主,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三、胃息肉或增生的常见症状
1.多数无症状:很多患者在体检做胃镜等检查时偶然发现,没有明显不适症状。
2.有症状时的表现: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还可能出现黑便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因个体差异在症状表现上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年轻患者相对症状可能更易察觉些,但这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息肉的具体情况。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胃息肉或增生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更容易出现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炎性息肉等的发生几率可能增加,相应症状出现的可能性也会受影响。
四、胃息肉或增生的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1.重要性:是诊断胃息肉或增生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还能在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性、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
2.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需空腹,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的配合要求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的患者,检查前要评估身体状况,确保能耐受检查。
(二)病理活检
1.意义:通过对胃镜下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腺瘤性息肉等判断是否有癌变倾向至关重要。
2.不同年龄处理:儿童进行病理活检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和方法。
五、胃息肉或增生的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适合情况:对于较小的息肉或增生病变,多可通过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
2.不同年龄操作考虑:儿童内镜下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内镜医生操作,根据儿童的体重、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内镜设备和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的创伤和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能耐受内镜下治疗。
(二)手术治疗
1.适合情况:当息肉较大、恶变可能性高或内镜下治疗困难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2.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和监测。儿童进行手术治疗需极其谨慎,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其他治疗无法替代时才考虑,且术后恢复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伤口愈合等情况。
六、胃息肉或增生的预防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腌制、烟熏食物的摄入,避免长期酗酒,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零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控制食物的量和硬度等。
2.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风险,从而增加胃息肉或增生的发生几率,所以要尽量戒烟限酒,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重视,尤其是有家族胃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严格做到。
(二)治疗基础疾病
1.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按照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根除治疗,可降低炎性息肉等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可能有差异,儿童治疗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和方案。
2.其他胃部疾病:积极治疗慢性胃炎等其他胃部疾病,防止病情迁延不愈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进而引发胃息肉或增生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