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饮食上急性期暂禁食后逐步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电解质;保证充足睡眠休息;注重手卫生;密切监测症状,必要时对传染性急性肠胃炎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一、饮食方面
1.急性期饮食调整
急性肠胃炎发作时,应暂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之后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这些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粥等,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炎症反应。例如,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延缓胃排空,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
对于儿童患者,急性肠胃炎时的饮食调整更为关键。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应根据其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严格控制饮食。比如婴儿腹泻时,若在母乳喂养期间,母亲要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以减少胃肠道的消化负担。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急性肠胃炎患者由于腹泻、呕吐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等,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钠离子、钾离子等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于不能口服或脱水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例如,成人急性肠胃炎出现明显脱水症状时,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应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儿童急性肠胃炎时,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无泪等脱水表现,也需尽快进行补液处理。
二、休息方面
1.保证充足睡眠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道炎症的恢复。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婴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的睡眠。在患病期间,要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外界干扰。例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空气流通等,有利于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促进身体恢复。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急性肠胃炎时更要注意休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充足的休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老年人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每天睡眠时间应在8小时左右,且要注意睡眠质量,可适当在白天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补充体力。
三、个人卫生方面
1.手卫生
要注重手卫生,勤洗手。无论是饭前便后,还是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都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因为手部可能会接触到病菌,如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这些病菌可通过手-口途径进入胃肠道,加重急性肠胃炎病情或导致疾病复发。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外出回家后、准备食物前、照顾患者后等都要严格洗手。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教育他们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菌的侵入机会。
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等,更要重视手卫生。他们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所以要加强手卫生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四、病情观察方面
1.症状监测
患者要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如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如果腹泻次数频繁,每天超过10次以上,或者出现血便、剧烈腹痛、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例如,当出现血便时,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有较严重的损伤,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剧烈腹痛可能是肠道痉挛或其他并发症引起的,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儿童急性肠胃炎患者,家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病情。要记录儿童的腹泻次数、呕吐量,以及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说明可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水或其他并发症,需立即带儿童就医。
五、避免交叉感染方面
1.隔离措施(必要时)
如果是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避免将疾病传播给他人。患者应尽量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居住的房间要保持通风良好。照顾患者的人员在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对于集体生活环境中的患者,如学校、幼儿园等,要按照相关传染病防控规定进行隔离和管理,防止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例如,诺如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学校中如果有学生感染,要及时让其隔离休息,并对教室等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