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按原因分自发性和创伤性,按部位分子宫体部和下段破裂。先兆子宫破裂有烦躁、腹痛、胎心异常及病理缩复环,完全性破裂剧痛后休克、全腹压痛反跳痛等,不完全性破裂有局部疼痛等。通过病史、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确诊后立即手术,预防需管理有子宫手术史孕妇、正确处理分娩、加强产前检查,高龄、有子宫手术史、胎儿因素相关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子宫破裂的类型
按破裂原因分类:
自发性子宫破裂:多发生于有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史)的孕妇,子宫瘢痕在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逐渐被拉长、变薄,最终发生破裂;也可见于子宫发育异常(如子宫畸形)的情况,子宫肌层本身存在结构异常,在妊娠及分娩压力下发生破裂。
创伤性子宫破裂:多因外界暴力作用于腹部,如车祸、撞击等,导致子宫破裂;此外,在分娩过程中不恰当的阴道助产操作,如暴力产钳助产等,也可能造成子宫破裂。
按破裂部位分类:
子宫体部破裂:多见于曾行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破裂,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子宫下段被拉长,而原子宫体部的剖宫产瘢痕处缺乏弹性,易在此处发生破裂,破裂口多较宽大,可能延伸至子宫下段。
子宫下段破裂: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下段被迫过度扩张而发生破裂,常见于骨盆狭窄、胎位异常(如横位)等情况。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先兆子宫破裂:常见于产程长、有梗阻性难产因素的孕妇。孕妇表现为烦躁不安、下腹疼痛难忍,因胎动频繁出现胎心异常(胎心加快或减慢)。此时腹部可见病理缩复环,即子宫上段肌肉过度收缩增厚,下段肌肉变薄拉长,两者之间形成环状凹陷,且随产程进展,病理缩复环会逐渐上升达脐平或脐上。
子宫破裂:
完全性子宫破裂:孕妇突感下腹一阵撕裂样剧痛,之后子宫收缩停止,疼痛暂时缓解,但很快因羊水、胎儿、血液进入腹腔,出现全腹持续性疼痛,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可见腹壁紧张,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在腹壁下可清楚扪及胎体,子宫缩小位于胎儿侧边,胎心、胎动消失。
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子宫肌层部分或全层破裂,但浆膜层完整,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孕妇常仅有腹部局部疼痛,胎心仍存在,若破裂口累及子宫血管,可引起腹腔内出血或阔韧带内血肿形成,可在腹部触及逐渐增大的包块,压痛明显。
子宫破裂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孕妇的妊娠史、分娩史,尤其是有无子宫手术史、此次妊娠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如产程异常、胎位异常等)。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先兆子宫破裂及子宫破裂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胎儿的位置、子宫的形态及破裂口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子宫破裂。
阴道检查:若怀疑子宫破裂,阴道检查可能发现宫颈扩张程度与胎先露下降情况不符,有时可触及子宫破裂口。
子宫破裂的治疗
一旦确诊子宫破裂,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如破裂时间、破裂部位、感染情况等)而定,多需行子宫切除术,若子宫破裂时间短、破口小且无明显感染,可考虑行子宫破裂修补术,但术后仍有再次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同时,要积极纠正休克,给予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子宫破裂的预防
有子宫手术史孕妇的管理:对于曾行剖宫产等子宫手术的孕妇,要在妊娠前进行评估,妊娠后要定期产检,密切观察子宫瘢痕情况,在妊娠晚期要注意有无腹痛等异常表现,提前住院待产,根据子宫瘢痕情况及胎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正确处理分娩过程: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异常,如胎位异常、骨盆狭窄等,避免不恰当的阴道助产操作,严格掌握各种助产操作的指征和规范。
加强产前检查:通过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的高危因素,如子宫发育异常、胎位异常等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指导。
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子宫肌层弹性下降,子宫手术史相关的子宫破裂风险也可能增加。此类孕妇在孕期要更密切地产检,加强对子宫情况的监测,在分娩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产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有子宫手术史孕妇:这类孕妇在妊娠后要尽早确定妊娠部位,若为瘢痕妊娠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处理。在整个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子宫破裂的诱因。分娩时要根据子宫瘢痕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剖宫产史的孕妇若此次妊娠适合阴道试产,要严格掌握试产指征,并在试产过程中密切监测子宫情况。
胎儿因素相关孕妇:对于存在胎位异常、胎儿过大等情况的孕妇,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子宫破裂的因素并处理,以降低子宫破裂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