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典型超声特征、与年龄和生活方式有关)和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表现多样、与病史有关);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有子宫肌层回声改变(有典型特征、与年龄和病史有关);经阴道超声分辨率更高、对子宫腺肌病观察更准确,经腹部超声适合肥胖患者但分辨率相对低,不同超声检查结合患者多因素可助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一、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典型超声特征: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囊性肿物,边界较清晰但不规整,囊壁较厚且不均匀,囊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性血液分解产物等所致。其大小可因病情轻重而异,从数厘米到十余厘米不等。例如,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生率较高,通过超声可较为准确地发现其形态学改变。
与年龄的关系:不同年龄的患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的囊肿可能相对较活跃,而随着年龄增长,囊肿的回声等特征可能会因病程发展而有所变化。对于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该年龄段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期,超声能够及时发现病变并评估病情。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病变的超声表现。例如,生活方式不规律可能导致激素水平波动,促使囊肿等病变的发展,在超声上可能表现为囊肿大小变化或回声改变等。
2.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表现特点:盆腔腹膜上的异位病灶超声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盆腔腹膜增厚、局部隆起,或可见腹膜表面的结节样回声。这些结节一般较小,直径多在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能显示局部有少许血流信号。例如,通过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盆腔腹膜的细微病变,对于一些较小的腹膜型异位病灶也能有所发现。
与病史的关系: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对于盆腔腹膜型病变的检测更为关注。既往有痛经、不孕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的患者,其盆腔腹膜的超声表现可能更具特异性,医生可以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
1.子宫肌层回声改变
典型超声特征: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囊样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结构紊乱所致。子宫的大小可能会增大,一般呈均匀性增大,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对称性增大。例如,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异常回声,弥漫性者整个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局限性者则在子宫肌层内可见局限性的低回声团块。
与年龄的关系:不同年龄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表现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可能以弥漫性改变为主,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多表现为子宫肌层的萎缩性改变与异位病灶的混杂表现。对于年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监测子宫大小、肌层回声等变化对于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很重要。
病史影响:有多次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的患者,发生子宫腺肌病的风险较高,超声检查时更应关注子宫肌层的回声情况。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他部位病变病史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可能与单纯子宫腺肌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分析。
三、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表现观察中的差异
1.经阴道超声的优势
分辨率更高:经阴道超声探头距离盆腔器官更近,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的细微结构,对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囊壁厚度、囊内回声等观察得更为细致,也能更准确地发现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小病灶。例如,经阴道超声可以发现直径1-2毫米的腹膜结节,而经腹部超声可能难以察觉。
对子宫腺肌病的观察更准确: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层的回声观察更清晰,能够准确判断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的程度、范围以及有无小囊样结构等,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经腹部超声的特点
适合肥胖患者等:对于肥胖患者,经腹部超声可以通过充盈膀胱形成良好的透声窗来观察盆腔器官,避免了经阴道超声可能因患者肥胖而操作不便的情况。但经腹部超声的分辨率相对经阴道超声较低,对于一些微小的盆腔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例如,对于体型较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腹部超声是一种可行的检查方法,但在观察盆腔细微结构方面不如经阴道超声。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具有多种特征,通过不同类型的超声检查方法(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情况,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