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需综合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发病多隐匿,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等情况,症状有下腹隐痛坠胀、阴道分泌物异常、月经异常、全身低热乏力等,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后位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等,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还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盆腔结核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起病的缓急,慢性盆腔炎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了解患者是否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约有85%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例如患者曾因急性盆腔炎出现过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遗留慢性盆腔炎症状态。
关注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等,如是否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盆腔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慢性盆腔炎。比如多次流产手术可能导致宫腔操作后感染,病原体上行感染盆腔,引发慢性盆腔炎。
二、症状表现
1.下腹疼痛
慢性盆腔炎患者常表现为下腹部隐痛、坠胀感,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例如患者在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坠胀隐痛,持续至月经干净后缓解,或者在性生活后数小时出现下腹部隐痛不适。
2.阴道分泌物异常
患者阴道分泌物可增多,呈淡黄色、脓性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异味,这是由于盆腔炎症导致生殖道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病原体感染后产生异常分泌物。
3.月经异常
可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因为盆腔充血以及炎症影响了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和月经调节机制。例如患者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但患慢性盆腔炎后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至8-10天,经量较前明显增多。
4.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左右,还可能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若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三、妇科检查
1.盆腔检查
子宫及附件触诊: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附件区可触及增厚、条索状的输卵管,或可触及炎性包块,有压痛。例如在双合诊检查时,可感觉到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增厚,有明显的触痛,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宫颈检查:宫颈可能有举痛,由于炎症累及宫颈周围组织,当触碰宫颈时,患者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加剧的情况。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若病情处于活动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例如白细胞计数在(10-12)×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在0.7-0.8之间。
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RP可升高,ESR也可增快,这两项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的活动程度。当CRP>10mg/L,ESR>20mm/h时,提示可能存在活动性炎症。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等情况。例如B超下可见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呈腊肠样增粗,管腔内有液性暗区,提示输卵管积水;或者盆腔内可见粘连形成的条索状回声等。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盆腔炎的金标准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内器官的情况,如输卵管、卵巢周围的粘连情况,盆腔内是否有炎性渗出等,还可在腹腔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不过,腹腔镜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进行。
五、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出现盆腔疼痛、月经失调等症状,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缓解。B超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可协助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腹腔镜下可见盆腔内有紫蓝色结节或巧克力样囊肿等典型病变,而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盆腔的炎性粘连、增厚等表现。
2.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盆腔炎症病史,多在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卵巢囊肿的B超表现为附件区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楚,而慢性盆腔炎的B超表现以输卵管增粗、积水、盆腔粘连等为主。
3.盆腔结核
盆腔结核也可出现低热、乏力、下腹疼痛、月经失调等症状,但盆腔结核多有肺结核病史,患者可伴有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抗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等,盆腔X线检查可能发现盆腔内有钙化灶等,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显示输卵管呈串珠样改变等典型表现,与慢性盆腔炎相鉴别。
总之,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妇科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重点关注不同的方面,例如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需特别询问性生活史等情况来辅助诊断慢性盆腔炎;对于有多次流产史的女性,要重点考虑宫腔操作后感染引发慢性盆腔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