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部位在支气管,起病较缓,有急慢性之分,胸部X线大多无异常或仅肺纹理增粗,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等,急性预后好,慢性难根治;肺炎是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发病部位涉及相关部位,有典型症状,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影像学可见浸润等阴影,治疗关键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多数可愈,老年、重症等预后差,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综合判断诊治。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发病部位在支气管。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也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黏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易患本病;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联。
肺炎:是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发病部位涉及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理化因素(放射性、胃酸吸入等)、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引起。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诱因有差异,比如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因病毒感染引发肺炎;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在吸入异物等情况下易患肺炎。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
症状:起病较缓,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支气管炎初期为干咳,随后有痰,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体温可在38℃左右,持续3-5天;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咳嗽以晨间为主,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支气管炎时,咳嗽可能较为剧烈,有时可影响睡眠和进食,因儿童气道较窄,痰液不易排出时可能出现喘息等表现;老年支气管炎患者,由于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肺炎: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常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发热程度相对较低;咳嗽可为干咳或有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咳铁锈色痰,克雷伯杆菌肺炎可咳砖红色胶冻样痰等。同时可伴有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意识障碍等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婴幼儿肺炎,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可能还会出现拒食、呛奶、口周发绀等表现,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老年人肺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咳嗽、咳痰症状也可能较轻,但易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机体代偿能力差。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异常改变,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因为支气管炎症主要累及支气管黏膜等,病变较局限,一般不引起肺部实质的明显改变。
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有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可伴有胸腔积液等表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如病毒性肺炎多表现为间质改变,细菌性肺炎多为肺实质的炎症浸润影等。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吸入有害气体等。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时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有气喘时可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
抗感染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时,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由病毒感染引起时,一般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肺炎:
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关键环节。根据病原体不同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性肺炎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重症肺炎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比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
五、预后情况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多数在1-2周内痊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果能戒烟并避免有害气体刺激等,病情可得到一定控制,但难以完全根治,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影响肺功能,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阻塞性肺疾病等。
肺炎:大多数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但老年肺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肺部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甚至危及生命。婴幼儿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总之,支气管炎和肺炎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