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可致成年人失明,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角膜病变等类型,有血糖控制、病程、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需定期筛查,通过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增殖期用激光治疗,严重时手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眼部健康防控。
一、糖尿病眼病的类型及表现
背景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但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点、硬性渗出等。这是因为高血糖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漏到视网膜组织中。
增殖期:病情进一步发展,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严重者可牵拉视网膜脱离而失明-。新生血管还可能长入房角,引起房角粘连,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等症状。
2.糖尿病性白内障
多见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发展迅速-。由于血糖升高时,晶状体内葡萄糖增多转化为山梨醇积聚,使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晶状体水肿、浑浊。患者会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比,发病年龄更早,进展更快。
3.糖尿病性角膜病变
可表现为角膜知觉减退、角膜上皮缺损等。这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有关,角膜感觉神经受损会导致患者对角膜异物等刺激的感知减弱,容易发生角膜损伤且不易愈合。
二、糖尿病眼病的危险因素
1.血糖控制情况
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眼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眼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例如,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于7%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
2.病程长短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病程延长,高血糖对眼部血管和组织的慢性损伤逐渐累积。
3.其他因素
血压: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对眼部血管的损伤,使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研究发现,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比单纯糖尿病患者更快。
血脂: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也与糖尿病眼病的发生相关。血脂异常会影响眼部血管的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在眼部血管的发生,进而影响视网膜等眼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三、糖尿病眼病的筛查与诊断
1.筛查
糖尿病患者: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后5年应开始进行糖尿病眼病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应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底检查,包括散瞳眼底检查,以便清晰观察视网膜情况。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前3个月及产后3个月各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特殊人群: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相对较短时也可能发生糖尿病眼病,所以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进行眼底筛查,并根据年龄和病程等因素定期复查。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组织退变,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更应加强筛查。
2.诊断
通过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眼底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视网膜的形态、血管情况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糖尿病眼病的分期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四、糖尿病眼病的预防与治疗
1.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合理用药来实现。例如,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饮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控制血压和血脂: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应更低)。可通过低盐饮食、选择降压药物(如ACEI类药物等)控制血压,通过低脂饮食、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脂。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眼部血管的损伤,饮酒也可能对血糖、血压等产生不良影响。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等。
2.治疗
激光治疗: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患者,激光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激光光凝封闭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预防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当发生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稳后可进行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之,糖尿病眼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糖尿病眼病带来的危害。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延缓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