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的检查包括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检查)、眼底检查(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眼部B超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各检查有不同意义与操作,视力检查初步了解视力受影响程度,眼压检查助判断眼部整体状况,眼底镜检查可观察视网膜情况,眼部B超对玻璃体混浊及判断视网膜脱离类型有重要作用,OCT能详细显示视网膜层间结构并辅助发现裂孔等病变。
一、眼部常规检查
1.视力检查
意义: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视网膜脱离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例如部分视网膜脱离可能仅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而广泛的视网膜脱离则可能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仅存光感。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视力筛查仪等设备进行检查,了解其视觉发育情况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对于有眼部外伤等病史的患者,视力检查能快速反映视网膜脱离对其视功能的影响。
操作:患者在明亮环境下,距离视力表一定距离(如5米),分别检查单眼视力,记录能看清的最小视标对应的视力数值。
2.眼压检查
意义: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压可能会有变化,部分患者眼压降低,这是因为视网膜脱离后,房水的循环等受到影响;少数患者眼压可能正常或升高。通过眼压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眼部的整体状况,与其他眼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于老年患者,眼压的变化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眼部结构改变以及视网膜脱离共同作用;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眼压情况需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对眼部的影响。
操作:常用的有压陷式眼压计、压平式眼压计等方法。以压平式眼压计为例,通过仪器接触角膜,测量眼压数值。
二、眼底检查
1.直接眼底镜检查
意义:可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视网膜的裂孔、脱离的范围等。通过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视网膜的周边部和后极部,对于确定视网膜脱离的位置、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裂孔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眼部结构特点,直接眼底镜检查可能需要更熟练的操作技巧,但能直接观察视网膜的发育及有无脱离等情况;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结合视网膜脱离情况,可综合判断病情。
操作:检查者将直接眼底镜对准患者瞳孔,调整焦距等,观察眼底视网膜的形态、颜色、有无脱离及裂孔等。
2.间接眼底镜检查
意义:能看到更广泛的眼底范围,尤其对于周边部视网膜的检查更具优势。可以全面了解视网膜脱离的范围以及周边视网膜的情况,有助于发现一些隐蔽的裂孔等病变。对于高度近视等容易发生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间接眼底镜检查能更好地评估视网膜脱离相关情况;在老年患者中,间接眼底镜检查也能较清晰地观察到眼底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视网膜脱离。
操作:检查者通过间接眼底镜的透镜系统,从患者眼外进行观察,调整合适的焦距和角度,全面查看眼底。
三、眼部B超检查
1.意义
对于玻璃体混浊明显的患者:当患者玻璃体混浊严重,直接眼底镜等检查无法看清眼底时,眼部B超可以通过声波反射成像,显示视网膜脱离的情况,如视网膜脱离的形态、范围等。例如,在一些外伤性视网膜脱离且玻璃体大量积血混浊的患者中,眼部B超能清晰呈现视网膜脱离的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判断视网膜脱离类型:可以区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还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不同类型。通过B超图像上视网膜的形态、与眼球壁的关系等特征来鉴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脱离,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对于患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眼部B超能明确显示视网膜被牵拉的情况;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导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B超也能辅助判断。
2.操作:患者闭上眼睛,检查者将眼部B超探头轻放在眼睑上,通过仪器发射和接收声波,获取眼部组织的图像信息。
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1.意义
详细显示视网膜层间结构:能够高分辨率地显示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情况等。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的细微改变,如极早期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范围内的视网膜层间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在儿童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等情况中,OCT检查可以清晰呈现黄斑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变化,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对于一些术后的视网膜脱离患者,OCT能监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有无复发等。
辅助发现裂孔等病变:可以辅助发现视网膜的裂孔等病变,通过观察视网膜层间的异常反射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裂孔。对于一些较小的、不易被直接眼底镜发现的裂孔,OCT检查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例如,在高度近视患者中,OCT可以帮助发现周边视网膜的微小裂孔,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2.操作:患者坐在仪器前,将下巴放在托架上,眼睛注视仪器内的固定点,仪器自动进行扫描,获取视网膜的断层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