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是肺气肿的一种病理类型,累及肺小叶中央部分,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戒烟、氧疗、抗感染等,预防需避免吸烟、减少空气污染接触及职业防护等。
1.解剖基础与病理特征
肺小叶是肺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主要累及肺小叶的中央部分,即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肺泡。其病理改变为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相对正常。在病理上可见终末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炎症,管腔狭窄,引起所属的二级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形成含气囊腔。
从年龄因素来看,多见于中年男性,可能与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吸烟会导致气道慢性炎症,损伤气道上皮和纤毛运动,使气道净化功能下降,进而影响细支气管结构,增加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发病风险。对于女性,如果有长期吸烟史、接触室内外污染空气(如长期在厨房接触油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等情况,也可能患上该疾病。
2.病因
吸烟: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时吸入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加。长期吸烟导致的慢性炎症逐渐发展,可引发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例如,有长达20年以上吸烟史的人群,患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等,会对肺部造成损害。空气中的颗粒物可沉积在呼吸道,引起炎症反应,损伤气道和肺组织,增加肺气肿的发病风险。生活在工业城市、交通繁忙区域的人群,相比生活在空气质量良好地区的人群,患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可能性更高。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的粉尘(如煤矿粉尘、棉尘等)和化学物质(如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等)可引起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肺气肿。例如,长期在煤矿井下工作的矿工,由于长期吸入煤矿粉尘,容易引发肺部病变,增加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发生几率。
3.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累时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这是因为肺气肿导致肺的弹性减退,通气功能障碍,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影响了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表现,因为儿童的肺部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病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而成年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症状,咳嗽多为慢性,时轻时重,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呈脓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咳嗽、咳痰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在X线上表现为肺野内局限性的透亮度增高区域,通常以两肺上中叶较为明显。例如,可见肺纹理稀疏、变细等表现。
胸部CT检查:是诊断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的重要手段。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能够准确发现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中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情况以及肺组织的破坏程度。与X线相比,CT能更早期、更敏感地发现肺气肿病变,对于区分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其他类型的肺气肿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可以精确测量肺气肿区域的范围占全肺的比例等指标,为病情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5.治疗与预防
治疗:目前对于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戒烟,这是非常关键的措施,戒烟可以延缓肺气肿的进展。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进行氧疗,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合理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每天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对于存在气道感染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病情严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预防:避免吸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要远离吸烟环境,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同时,要尽量减少接触空气污染的环境,在污染严重的天气外出时佩戴口罩。对于有职业性粉尘接触风险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部病变并及时干预。对于儿童,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二手烟和污染空气,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