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浆是常见眼底病,20-45岁男性单眼发病居多,因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自身因素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可诱发,其他因素如全身性疾病也可诱发。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表现,通过眼底检查、OCT、FFA诊断。病程具自限性,多数3-6个月,预后大多较好但复发可致视力受损。需一般治疗(休息、治全身病)、药物辅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患中浆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中浆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多发生于20-45岁的男性,属于单眼发病居多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液体渗漏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引起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二、发病原因
1.自身因素
年龄:好发于20-45岁的中青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可能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相对不稳定等情况。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在20-45岁时可能处于一个相对容易出现功能异常的阶段。
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在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中浆。长期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等功能,进而可能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色素上皮的功能。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对视网膜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2.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感冒、感染等也可能诱发中浆。高血压会影响视网膜的血管灌注,导致视网膜局部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出现问题;感冒、感染等情况会使身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通常为轻度至中度下降,一般不低于0.5。如果黄斑区的浆液性脱离范围较大,视力下降会更明显。例如,患者可能感觉看东西模糊,原本能清晰看到的物体变得朦胧。
2.视物变形:表现为视物变小、变远或变弯等。这是因为黄斑区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当这里发生浆液性脱离时,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对物体形状的感知出现异常。比如患者会觉得原本方形的物体变得有点扭曲。
3.眼前黑影:部分患者可感觉到眼前有黑影遮挡,黑影的形状和大小因人而异。这是由于视网膜受到病变影响,光线的传导和感知出现障碍,患者能感觉到有阴影遮挡视线。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发现黄斑区有浆液性脱离的表现,可见黄斑区视网膜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中心凹反光消失。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能够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变化和浆液性脱离的情况,是诊断中浆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以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FFA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渗漏点,这是中浆的典型表现。在造影早期,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有一个或多个荧光素渗漏点,随着时间推移,渗漏点逐渐扩大并扩散,形成荧光素渗漏区,从而明确诊断中浆。
五、病程与预后
1.病程:中浆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在3-6个月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复发,复发次数越多,对视力的影响可能越大。
2.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后视力可以恢复,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或者黄斑区出现永久性的损害,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问题。例如,长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六、治疗与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让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有助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的恢复。对于有全身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等。
2.药物治疗:目前对于中浆并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一些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辅助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不随意使用未经充分验证的药物。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中浆较为罕见,如果发生,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儿童的视网膜处于发育阶段,任何眼部病变都可能对其视力发育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量采取温和的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休息等,并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患中浆时,需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可能较为复杂,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因为合并其他疾病而加重病情。同时,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视力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对视力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与年轻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