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拉稀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因素(不洁饮食、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胃肠道疾病(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胰腺疾病);就医建议为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及特殊人群需及时就医;预防措施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致病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常见原因
1.饮食因素
不洁饮食: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海鲜、被农药污染的蔬菜等。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引起胃肠道炎症,导致胃痛、拉稀。不同年龄人群对不洁饮食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易因不洁饮食出现问题;而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等疾病者,食用不洁食物后也更易诱发胃痛拉稀。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等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胃痛拉稀的风险。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也会引发胃痛拉稀。比如乳糖不耐受人群,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胃部不适。不同性别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发生上无明显差异,但个体差异较大,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格外注意避免相关食物。
2.胃肠道疾病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除了胃痛、拉稀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急性胃肠炎可能因感染轮状病毒等较为常见;成年人则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大肠杆菌等致病。有胃肠道手术史的人群,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发生急性胃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间断性的上腹部隐痛、胀痛,部分人会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也可能出现拉稀的情况,尤其是在饮食不当时症状易加重。慢性胃炎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长期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常见诱因,男性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更高发一些,但不是绝对。
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拉稀症状。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空腹时疼痛,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明显。有家族遗传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易患消化性溃疡,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显著差异,但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警惕。
3.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胃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胃痛、心慌、手抖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关注甲状腺功能情况。
肝胆胰腺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痛、拉稀。胆囊炎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部分人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胰腺炎患者腹痛较为剧烈,多位于中左上腹甚至全腹,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也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相应疾病导致累及胃肠道出现胃痛拉稀,但具体表现和风险因基础疾病不同而异。
二、就医建议
1.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如果胃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或拉稀频繁,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发热持续不退、便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且伴有上述严重症状,更需紧急就医,因为儿童脱水等情况发展较快。
2.特殊人群需重视:老年人出现胃痛拉稀,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可能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严重疾病;孕妇出现此类症状,要谨慎用药,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等)的人群出现胃痛拉稀,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也应尽快就医。
三、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食材,妥善保存食物,避免食物变质。例如,蔬菜要清洗干净,肉类要彻底煮熟。儿童的饮食更要注重卫生,避免食用街边不洁的小吃。
合理饮食,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食物中油脂、辛辣等刺激性成分的摄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自身生长发育或身体状况调整饮食,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人则需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避免接触致病因素
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明确过敏原并严格避免接触。例如,对某种海鲜过敏,就绝对不食用该海鲜。
尽量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必须服用时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以减少对胃肠道的损伤。有家族遗传易患某些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提高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儿童可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老年人则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男性和女性在心态调节上无差异,但不同人群因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心态的程度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