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新冠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两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有异同,诊断鉴别需综合判断,治疗和预防各有措施,流感靠接种疫苗等预防,新冠感染靠接种疫苗等防护,特殊人群需重点防护。
新冠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病毒的刺突蛋白等结构决定了其感染机制等特性,病毒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情况,如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
临床表现方面
流感:起病多较急,主要症状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部分患者可更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可出现咳嗽、咽痛等,但一般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儿童流感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年幼儿童还可能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新冠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少数患者伴有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感染新冠后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部分儿童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
流感: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加。
病毒抗原检测:快速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等,有助于初步筛查,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是确诊流感的重要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出是否存在流感病毒感染。
新冠感染:
血常规: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是诊断新冠感染的重要依据。
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有助于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等。
血清学检测:包括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等,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影像学表现方面
流感:一般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合并肺炎时可表现为肺部斑片状、磨玻璃影、间质性改变等,与新冠感染合并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时难以单纯从影像上区分,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新冠感染: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儿童新冠感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也各有不同,部分患儿可能有类似成人的表现,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如肺部病变进展相对较快等情况需密切关注。
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流感: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需要与普通感冒、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等进行鉴别。普通感冒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流感全身症状重;细菌性肺炎多有脓性痰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进一步鉴别。
新冠感染: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需与流感、普通感冒、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鉴别。例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则可鉴别新冠感染与流感等。
治疗方面
流感:
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多饮水等,儿童需特别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如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发病48小时内使用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等,儿童使用需根据体重等情况规范用药,但要避免不恰当使用。
新冠感染:
一般治疗:同样需要隔离、休息、支持对症治疗等,儿童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保证营养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在特定人群中有应用,如Paxlovid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等,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预防方面
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儿童等高危人群更应接种。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新冠感染: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应按程序接种疫苗,儿童在符合接种条件时也应接种。
同样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室内保持通风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做好防护,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等,感染新冠后重症风险相对较高,更要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等;有慢性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可能会使基础病情加重,所以更要做好预防,如严格遵循防护措施,必要时减少与外界不必要的接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