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肩周炎患者更痛有正常与异常之分,正常针感多可耐受且短时间缓解,异常疼痛可能因局部刺激过度(针刺深度、角度不当或穴位选择、刺激量过大)、机体自身异常反应(炎症反应加剧或个体敏感性差异)导致,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观察后续变化、休息并适当护理。
一、正常针灸反应与异常疼痛的区分
针灸后出现疼痛有正常和异常之分。正常的针灸针感可能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一般在可耐受范围内,且多在针灸后的短时间内逐渐缓解。而针灸后更痛若超出了正常针感的范畴则为异常情况。
(一)正常针感情况
正常情况下,针灸时通过针刺穴位,人体会产生经气感应,部分人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是气血流通、经络得气的表现,通常在针灸结束后,这种感觉会逐渐减轻。比如常见的足三里穴位针灸,部分人会有向下放射的酸麻感,一般短时间内可缓解。
二、可能导致肩周炎针灸后更痛的原因
(一)局部刺激过度
1.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
对于肩周炎患者,肩部局部肌肉、关节等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若针灸时针刺深度过深,超过了合适的范围,或者针刺角度不合适,对局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造成了过度的机械性刺激,就可能导致针灸后疼痛加剧。例如,针刺肩部穴位时深度把握不准确,过深地刺入肌肉层,超出了正常的安全针刺深度,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性反应,进而导致疼痛加重。不同年龄的肩周炎患者,肩部组织的耐受程度和解剖结构略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组织弹性等有所下降,更易因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出现疼痛加重情况;中青年人群若针刺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
2.穴位选择或刺激量过大
肩周炎涉及多个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的选择和刺激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等调整。如果选择的穴位不准确,或者刺激量(如捻转频率、提插幅度等)过大,超出了患者当前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局部组织的强烈反应,导致针灸后疼痛更明显。比如对于体质虚弱、病情较重的肩周炎患者,过大的刺激量可能使机体应激反应过度,引发疼痛加剧。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也有影响,长期伏案工作的肩周炎患者,肩部组织本身可能存在慢性劳损,再加上过大的刺激量,疼痛加重的可能性更高。
(二)机体自身的异常反应
1.炎症反应加剧
肩周炎本身存在肩部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如肩关节囊、肩袖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针灸过程中,针刺的刺激可能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等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暂时加剧。例如,针刺刺激可能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扩张、炎性介质释放增多等,从而引起疼痛加重。对于有较明显炎症表现的肩周炎患者,如肩部红肿、疼痛明显的情况,针灸后炎症反应加剧导致更痛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不同病史的患者也有差异,有长期肩周炎病史且炎症反复发作的患者,机体对针刺刺激的炎症反应调节可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炎症加剧致疼痛更痛的情况。
2.个体敏感性差异
不同个体对针灸刺激的敏感性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属于高敏感体质,对针刺刺激的耐受阈值较低,针灸后机体的应激反应相对强烈,表现为疼痛更明显。比如有些患者平时对疼痛就比较敏感,在接受肩周炎针灸治疗时,即使是常规的针刺操作,也可能出现针灸后疼痛较其他患者更重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因为儿童对疼痛等刺激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且其肩部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针灸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有所衰退,对刺激的敏感性和调节能力可能下降,也可能更容易出现因个体敏感性差异导致针灸后更痛的情况。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及时与医生沟通
患者在针灸后出现更痛的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针灸方案。比如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刺激量等。医生会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重新选择合适的穴位或调整针灸操作手法。
(二)观察后续变化
患者自己要密切观察疼痛的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等。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进一步加重,需要及时复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问题。例如,通过影像学检查等了解肩部组织的情况,判断是否有其他病变导致疼痛加剧。不同人群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关注其整体身体状况的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疼痛加剧可能与基础疾病的变化有关;对于儿童不建议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所以主要是针对成人及其他适合针灸的人群进行观察。
(三)休息与适当护理
患者在针灸后出现疼痛更痛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肩部过度活动。可以对肩部进行适当的热敷等护理,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针灸后可能出现的局部不适,但如果疼痛是由于炎症加剧等原因,热敷的时间和温度需要合理控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热敷的注意事项也有差异,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时要更小心控制温度和时间;中青年人群相对可以适当放宽,但也需注意避免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