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癌在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引起,表现为局部咽痛、异物感等及全身乏力低热等,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可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扁桃体癌与多种因素相关,局部有咽痛等表现及全身恶病质等,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以手术、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需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
是腭扁桃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反复感染有关,病理上表现为扁桃体黏膜慢性充血,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淋巴滤泡显著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淋巴细胞增多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反复罹患,与该年龄段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上呼吸道易受病原体侵袭相关,且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用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也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扁桃体癌
是发生在扁桃体区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的炎症刺激(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刺激可能是诱因之一)、吸烟、饮酒、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更易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这些因素会增加细胞恶变的风险,导致扁桃体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表现: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咽痛,平时咽部可有异物感,有时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儿童患者可能因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及语言功能,表现为睡眠打鼾、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等。检查可见扁桃体慢性充血,表面不平,可见瘢痕,隐窝口可有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作频繁,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对全身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如可能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是通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的,相对较为间接。
扁桃体癌
局部表现: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咽部不适、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咽痛,且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耳部,吞咽困难,扁桃体上可见新生物,多呈菜花样、溃疡型或浸润型,质地较硬,触之易出血,还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开始多为单侧,后期可双侧受累。
全身表现: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肿瘤转移至其他部位时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骨骼可出现局部疼痛等。
三、诊断方法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
体格检查:通过直接检查扁桃体的外观、颜色、隐窝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如观察到扁桃体慢性充血、隐窝口有干酪样物等表现可作为参考。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扁桃体炎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频率、诱因等,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情况,若有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
扁桃体癌
影像学检查
颈部超声:可初步了解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扁桃体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有助于发现颈部及颅内有无转移病灶。
病理活检:是确诊扁桃体癌的金标准,通过在扁桃体新生物处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
保守治疗:包括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睡前刷牙、饭后漱口,减少细菌滋生;增强机体抵抗力,如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对于反复急性发作的患者,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考虑使用中医中药进行调理,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减少发作频率。
手术治疗:当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已并发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或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时,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年龄方面,一般儿童6岁以后若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但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扁桃体在免疫防御方面还有一定作用,需权衡利弊;成人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是否手术。
扁桃体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扁桃体癌根治术等,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
放疗: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化疗:多用于晚期患者或手术、放疗的辅助治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如老年患者可能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调整治疗方案以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