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及传播途径、机制)、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对不同年龄肠胃影响、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致胃黏膜受损、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其他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对不同性别肠胃影响、环境因素中温度变化和居住环境潮湿的影响)。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沙门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进入人体,大肠杆菌可存在于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中。例如,食用了被污染的凉拌菜,其中的大肠杆菌可能引发肠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肠胃炎,且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明显,如可能出现较严重的腹泻、呕吐等情况。
2.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口-粪途径传播,即摄入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较为常见。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经手-口传播。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常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感染病毒后发生严重肠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恢复时间也可能相对较长。
2.感染机制: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二、饮食因素
(一)饮食不规律
1.对肠胃的影响:长期不定时进餐,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酸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的规律。例如,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胃酸分泌后没有食物中和,刺激胃黏膜,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胃炎;而晚餐过饱或进食时间过晚,会加重胃肠道夜间的消化负担,影响睡眠质量,也容易引发肠胃炎。对于上班族来说,由于工作忙碌常常饮食不规律,是肠胃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2.不同年龄的差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不规律对其肠胃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逐渐衰退,饮食不规律会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的失调,增加肠胃炎的发病几率。
(二)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1.食物过敏:例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部分人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牛奶中的乳糖,食用牛奶或奶制品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还有对海鲜中的某些蛋白质过敏,进食海鲜后可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儿童对食物过敏的情况相对较多,且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变化,一些儿童期对牛奶过敏的情况可能在长大后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存在。
2.食物不耐受:除了乳糖不耐受外,还有对某些蔬菜(如菠菜等)中的草酸不耐受等情况,进食后也会引起肠道的不适反应。
三、药物因素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胃酸容易侵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溃疡等,严重时可引发肠胃炎相关症状。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老年人,由于本身胃肠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
2.用药人群特点:患有风湿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是药物性肠胃炎的高危人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胃肠道的反应。
(二)抗生素
1.肠道菌群失调: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肠道内有益菌大量减少,有害菌可能趁机繁殖,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儿童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如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更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肠胃炎,因为儿童肠道菌群本身相对不稳定。
四、其他因素
(一)精神心理因素
1.对肠胃的影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可能发展为肠胃炎。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如IT行业从业者等,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肠胃炎的易患人群。
2.不同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加上可能存在的精神压力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炎。
(二)环境因素
1.温度变化:腹部受凉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痉挛,导致肠胃炎。例如,在寒冷的季节不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容易因腹部受凉而发生肠胃炎。
2.居住环境潮湿:长期处于潮湿的居住环境中,可能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增加肠胃炎的发病几率。例如,南方一些潮湿地区的居民,相对北方干燥地区的居民,肠胃炎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不同,潮湿环境可能导致胃肠道的运化功能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