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术后胰腺炎是ERCP最常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制包括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和胰管损伤;危险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年龄、胆道疾病情况、胰腺相关因素)和操作相关因素(胰管显影、操作时间);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及压痛等体征;预防需操作规范(轻柔操作、准确判断胰管显影)和患者筛选评估(术前评估、个体化处理);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重症需特殊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重症可危及生命,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有其特殊情况。
一、发生机制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ERCP操作可能会刺激Oddi括约肌,导致其痉挛或功能失调,引起胰管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胰腺炎症。例如,有研究发现,ERCP术中对Oddi括约肌的机械刺激可改变其正常的舒缩功能,使胰液排出受阻。
胰管损伤:在ERCP操作过程中,可能因导管插入过深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胰管损伤,使得胰酶溢出到胰腺间质中,激活胰酶引发自身消化,从而导致胰腺炎发生。比如,内镜导管插入胰管过深时,容易造成胰管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二、危险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的Oddi括约肌功能减退、机体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例如,有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中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中青年有所升高。
胆道疾病情况:本身存在复杂胆道疾病的患者,如胆总管结石合并胰管异常等情况,进行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的风险增加。因为这类患者的胰胆管解剖结构往往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大,容易导致胰管损伤或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胰腺相关因素: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再次行ERCP时发生术后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升高。这是由于患者胰腺组织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基础,对ERCP操作的耐受性降低。
操作相关因素
胰管显影:ERCP术中胰管显影是发生术后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胰管显影,说明导管可能进入了胰管,此时发生胰腺炎的概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胰管显影的患者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0%-20%。
操作时间:ERCP操作时间过长也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相关。长时间的操作会增加对胰腺和Oddi括约肌的刺激时间,从而提高了胰腺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操作时间超过30分钟的患者,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操作时间较短的患者。
三、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上腹部不适,重者则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体征:查体时可发现上腹部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如果病情较重,还可能出现腹胀等表现。
四、预防措施
操作规范
轻柔操作:操作医生应具备熟练的技术,在进行ERCP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Oddi括约肌和胰管的刺激。例如,在导管插入过程中,要缓慢推进,避免暴力操作。
准确判断胰管显影:术中要密切观察胰管显影情况,一旦发现胰管显影,应尽量避免进行可能加重胰管损伤的操作,如减少胰管内注药等。
患者筛选与评估
术前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评估患者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风险。对于高危患者,如既往有胰腺炎病史、存在复杂胆道胰腺疾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采取更谨慎的操作策略或在术后加强监测。
个体化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ERCP操作方案制定。例如,对于高危患者,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内镜设备或操作方法,以降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五、治疗与预后
治疗:一旦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治疗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给予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进行补液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果患者病情较重,出现胰腺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外科干预或其他特殊治疗。
预后:大多数ERCP术后胰腺炎患者经过积极的支持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炎症可逐渐消退,症状缓解。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重症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基础状况、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等。例如,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时,预后相对较差;而轻症的ERCP术后胰腺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通常能较快康复。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行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由于儿童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旦发生术后胰腺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因此,对于儿童患者,术前要严格评估风险,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轻柔精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而对于妊娠期女性行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权衡利弊,优先保证孕妇的安全,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