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拉肚子可由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胃肠道疾病因素引起。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饮食因素有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化学性)及饮食不规律、刺激性食物;胃肠道疾病因素有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疾病有其相应发病机制及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等。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感染:
生活方式方面,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变质的肉类)是常见原因。大肠杆菌可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胃痛、拉肚子。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污染物品后更容易感染。例如,一些家庭聚餐时,如果食物保存不当或烹饪不够彻底,就可能有大肠杆菌污染,进而引发相关症状。
从病史角度看,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的人群,肠道屏障功能可能较弱,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侵袭而出现胃痛拉肚子症状。
2.沙门氏菌感染:
生活方式上,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蛋类、肉类等是主要途径。比如,未煮熟的鸡蛋或未完全煮熟的肉类中可能存在沙门氏菌。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对于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有过食物中毒病史的人再次接触污染食物时,感染沙门氏菌导致胃痛拉肚子的风险增加。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2-5岁的儿童。生活方式上,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相互传染。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胃痛等胃肠道不适。在秋季等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儿童如果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进食,很容易感染。
2.诺如病毒感染:
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生活方式上,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常见传播方式。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表现。
二、饮食因素
(一)食物中毒
1.有毒动植物中毒:
生活方式方面,误食有毒动植物是关键。例如,误食毒蘑菇,一些人可能在野外采摘了不认识的蘑菇而导致中毒,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对于经常户外活动、喜欢采摘野菜野果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另外,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也可能引起中毒,四季豆中含有的皂素等毒素未被完全破坏时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出现胃痛拉肚子情况。
2.化学性食物中毒:
生活方式上,食用被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的食物。比如,蔬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清洗不彻底后食用就可能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长期生活在受重金属污染地区,食用当地受污染水源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也可能导致相关问题。
(二)饮食不规律或刺激性食物
1.饮食不规律: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长期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年轻人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经常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饮食不规律更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引发不适。
2.刺激性食物:
食用过多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比如,喜欢吃辣椒的人,大量食用后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痛,同时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拉肚子症状。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导致胃痛,进而可能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出现拉肚子情况。
三、胃肠道疾病因素
(一)胃溃疡
1.发病机制:
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损伤,胃酸分泌过多时,胃酸会刺激溃疡面,引起胃痛,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如进食后疼痛等。同时,胃溃疡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拉肚子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
(二)肠易激综合征
1.发病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精神压力过大是重要诱因,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年轻人由于面临较多生活和工作压力,更容易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胃痛、拉肚子等症状,症状可在排便后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三)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1.克罗恩病: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免疫因素等有关。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和年轻人相对较多见。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发病后胃肠道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胃肠道功能异常,引起相关症状。
2.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患者会出现拉肚子,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同时由于肠道炎症刺激,也会引起胃痛等不适。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发病后胃肠道的炎症改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导致胃痛拉肚子等症状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