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累及直肠,病因有感染、局部刺激、炎症蔓延等,症状有局部直肠下坠、排便异常、便血及较轻全身症状,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治疗分一般、药物等;结肠炎累及结肠一段或多段,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环境等,症状局部有不同表现、全身有明显症状,诊断靠结肠镜、粪便、血液检查等,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等。
结肠炎:结肠炎是结肠部位的炎症,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可累及结肠的一段或多段。
病因差异
直肠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感染,可引起直肠黏膜炎症,多因不洁净饮食导致,在儿童中若卫生习惯不佳,接触污染物品后经口感染易引发直肠炎;病毒感染如某些肠道病毒感染也可累及直肠。
局部刺激:长期便秘时,干结的粪便刺激直肠黏膜可引发直肠炎,老年人因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易出现便秘从而诱发直肠炎;直肠内异物损伤也可导致直肠炎,儿童若将异物塞入直肠则可能造成直肠黏膜损伤引发炎症。
炎症蔓延: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至直肠,如女性盆腔炎蔓延至直肠,可引起直肠炎症反应。
结肠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导致结肠炎症,饮食不洁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食用被污染食物发病;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感染也可引发结肠炎,在儿童群体中,集体生活时易相互传播。
自身免疫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黏膜有关,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结肠炎发病风险,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患结肠炎的几率可能上升。
症状表现
直肠炎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直肠部位的不适,如直肠下坠感,患者总感觉直肠有胀满、想排便却排不尽的感觉;排便异常,可出现腹泻,粪便可呈稀水样,也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还可伴有便血,便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粪便表面带血,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若为严重感染引起的直肠炎,可能出现低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感染引起的低热可能更易被察觉。
结肠炎
局部症状:不同类型结肠炎症状有所差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还可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克罗恩病也可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腹痛可发生在右下腹或脐周,还可伴有腹部包块等表现。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儿童发热可能较为突然且体温波动较大;还可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表现,长期患病的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诊断方法
直肠炎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触摸直肠黏膜情况,了解是否有硬结、触痛等,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可发现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性质。
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对于结肠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可清晰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消失,有糜烂及溃疡形成;克罗恩病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同时可取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粪便检查:结肠炎患者粪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多有黏液脓血,通过粪便检查还可排除感染性因素,如细菌培养可排除细菌感染导致的结肠炎。
血液检查:可检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有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常规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情况,儿童患者血液指标变化可能更易受疾病影响而出现明显波动。
治疗原则
直肠炎
一般治疗:对于因便秘引起的直肠炎,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儿童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避免直肠局部刺激,如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感染性直肠炎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直肠炎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局部可使用栓剂等药物保护直肠黏膜,儿童使用栓剂时需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损伤直肠黏膜。
结肠炎
一般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儿童患者需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时间;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的饮食需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克罗恩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结肠炎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出现大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儿童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