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手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选月经干净后3-7天手术,术中消毒、暴露宫颈后摘除息肉,术后送标本病理检查,处理创面,标本处理、观察出血、禁性生活盆浴、抗感染,术后依病理结果随访,良性定期妇科检查,异常则进一步治疗随访。
一、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内诊明确宫颈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妇科检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妊娠期女性,要更加轻柔操作以避免刺激引起宫缩等;对于有多次妇科手术史的患者,要注意宫颈局部的解剖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这对于手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评估很重要。比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手术中出血风险较高,需要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阴道分泌物检查:排查是否有阴道炎等情况。如果存在阴道炎,需要先治疗炎症,再考虑手术,否则容易导致炎症扩散。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阴道炎的好发类型可能不同,如青春期女性多与卫生习惯等有关,围绝经期女性多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2.手术时间选择
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手术,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手术引起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手术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定。例如,对于持续阴道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及时手术止血,而不局限于月经干净后这个时间段。
二、手术操作过程
1.消毒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消毒范围要足够,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消毒时要注意按照规范的消毒步骤进行,确保各个部位都得到有效的消毒。对于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患者,消毒的力度和注意事项略有差异,比如对于老年患者皮肤可能相对脆弱,消毒时要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2.暴露宫颈
使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调整阴道窥器的角度和位置,充分暴露宫颈息肉所在部位。对于宫颈位置较深或较难暴露的患者,可能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操作技巧,如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等。
3.息肉摘除
用宫颈钳夹住息肉蒂部,然后进行摘除操作。一般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用息肉钳直接钳夹息肉蒂部,然后轻轻旋转将息肉摘除;另一种是对于蒂部较细的息肉,可以用止血钳贴近宫颈将息肉夹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宫颈组织。对于妊娠期患者,操作更要轻柔,防止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对于有宫颈病变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宫颈局部组织的情况,避免遗漏病变部位。
三、术后处理
1.标本处理
将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病理检查对于判断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性质的息肉后续的处理和随访方案不同。
2.创面处理
对于宫颈创面有出血的情况,可以采用压迫止血或局部应用止血药物等方法。如果创面较小,一般压迫止血即可;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应用止血药物或进行缝合等处理。对于不同患者,创面处理的方式会根据出血情况等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年轻、无生育要求且出血不多的患者,可采用简单的压迫止血;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尽量避免过度损伤宫颈组织影响以后的妊娠。
3.术后护理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1-2天,但具体的休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休息时间可相对缩短,但也不能进行过度劳累的活动。
阴道出血观察:患者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般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要及时就诊。不同患者的阴道出血表现可能不同,如妊娠期患者术后阴道出血要警惕是否与妊娠相关的并发症等。
禁止性生活及盆浴:术后1-2周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防止感染。这是因为术后宫颈局部有创面,过早性生活和盆浴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向其详细说明禁止性生活及盆浴的时间和重要性,例如对于青春期女性,要加强健康宣教,让其了解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抗感染治疗:一般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但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阴道炎等,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或调整抗感染药物的选择。
四、术后随访
1.病理结果反馈
等待病理结果出来后,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进一步的随访计划。如果病理结果提示为良性息肉,一般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宫颈局部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的间隔时间可能不同,如年轻患者可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可能需要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2.长期健康管理
根据病理结果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长期健康管理。如果病理结果有异常,如发现有癌前病变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密切随访。例如,发现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等,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宫颈锥切术等,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观察病变是否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