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胃动力障碍或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病症,有多样症状,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肠炎由感染等因素引起,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可通过粪便常规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病因、表现、检查及治疗上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
消化不良
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病因多样,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继发性消化不良则常继发于肝胆胰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与饮食不规律、食物不耐受等有关,成年人可能与工作压力大、不良饮食习惯等相关。
肠炎
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感染因素是主要病因,如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此外,免疫异常、放射治疗、药物副作用等也可导致肠炎。各年龄段均易患,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源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
症状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机能衰退,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肠炎
症状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腹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腹泻次数不等,轻者每日数次,重者数十次,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等。一些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也有特点,儿童肠炎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老年人肠炎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症状不典型且更易出现并发症。
三、辅助检查
消化不良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能发现胃炎、溃疡等病变,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胃镜检查,但儿童需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该菌感染与部分消化不良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检测方法选择需考虑其耐受性等,儿童多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等非侵入性方法。
肠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肠道感染及感染的类型。各年龄段均可进行,儿童留取粪便标本需注意方法正确。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形态,可发现肠炎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等,是诊断肠炎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人群结肠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差异,儿童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消化不良
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进行诊断。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病诱因、既往病史等。例如,患者有长期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胃镜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可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
鉴别诊断:需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鉴别。通过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进行区分,胃溃疡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可伴有黄疸等,腹部超声可发现胆囊及胆道病变。
肠炎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粪便检查、结肠镜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如患者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粪便常规提示有白细胞等感染迹象,结肠镜发现肠道黏膜炎症表现,可诊断为肠炎。
鉴别诊断:需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鉴别。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无器质性病变,粪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等,病理检查有特异性表现。
五、治疗原则
消化不良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儿童需注意合理喂养,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保持良好的心态,儿童要营造轻松的用餐环境,老年人要关注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抑酸药(奥美拉唑等)等。但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老年人使用药物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等情况。
肠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儿童要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儿童需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老年人要注意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选用抗生素(但需合理选择,避免滥用),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免疫异常引起的肠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儿童肠炎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老年人肠炎用药更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