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的滤泡囊肿因卵泡未正常破裂排卵致卵泡液积聚形成,黄体囊肿是黄体血肿液化不全而成,均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且多数可自行消失;病理性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经血逆流、遗传、免疫等有关,炎性囊肿由盆腔炎症累及卵巢所致,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分别与卵巢上皮向不同上皮分化及遗传、内分泌等因素相关。
一、生理性子宫囊肿
(一)滤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在排卵后,卵泡会形成黄体。但如果卵泡没有正常破裂排卵,卵泡液持续积聚,就会形成滤泡囊肿。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改变,多与女性正常的内分泌周期相关,一般无特殊诱因,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有正常排卵周期的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
2.影响因素:内分泌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干扰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过程,从而导致滤泡囊肿的形成。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滤泡囊肿发生的风险。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卵巢排卵后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液化不全,持续存在就会形成黄体囊肿。其形成与黄体期的激素变化有关,正常黄体期结束后黄体会退化,若黄体退化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导致黄体囊肿形成。育龄女性在黄体期较易出现这种情况。
2.影响因素:内分泌因素是关键,黄体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异常可导致黄体囊肿形成。年龄方面,育龄女性由于有正常的排卵周期,相对更容易出现黄体囊肿。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激素的正常调节,进而增加黄体囊肿发生的可能性。
二、病理性子宫囊肿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时,会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出血,血液积聚在卵巢内形成囊肿,即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影响因素
遗传: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母亲或姐妹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女儿或妹妹发病几率比正常人群高。
免疫: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时,可能无法正常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形成。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概率可能更高。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生风险。另外,初潮年龄早、经期过长、经量过多等月经相关因素也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生有关,这些因素会增加经血逆流的概率,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形成。
(二)炎性囊肿
1.形成机制:盆腔炎症累及卵巢,炎症刺激导致卵巢组织粘连、包裹,炎性渗出物积聚形成炎性囊肿。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例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后感染等都可能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导致炎性囊肿形成。
2.影响因素
年龄: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且宫腔操作的机会较多,如人工流产等,所以发生盆腔炎症进而导致炎性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系统防御功能下降,但相对来说发生炎性囊肿的概率相对育龄女性低一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如有盆腔感染病史等也可能发病。
生活方式: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性生活前后不清洗等,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引发盆腔炎症。另外,宫腔操作后如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如果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也容易引发感染,导致炎性囊肿形成。还有,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长期疲劳、患有慢性疾病等,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增加炎性囊肿的发生风险。
(三)浆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囊腺瘤。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殖有关。一般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
2.影响因素
遗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与浆液性囊腺瘤的发生相关。例如,BRCA1/BRCA2基因变异的女性,患浆液性囊腺瘤的风险可能增加。
内分泌: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促进卵巢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浆液性囊腺瘤的发生风险。育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内分泌失调等情况,相对更容易发生浆液性囊腺瘤。
(四)黏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形成黏液性囊腺瘤。其发生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分泌和增殖有关,具体诱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因素相关。
2.影响因素
遗传:部分遗传因素可能与黏液性囊腺瘤的发生有关,虽然具体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家族聚集性的情况存在,即家族中有亲属患黏液性囊腺瘤,其他成员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内分泌: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卵巢上皮细胞的功能,导致黏液性囊腺瘤的形成。育龄女性如果长期处于内分泌紊乱状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其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患黏液性囊腺瘤的风险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