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内斜视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出生发育及家族史,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检查,还需散瞳验光、眼外肌肌电图、头颅CT或MRI等辅助检查,综合多方面评估内斜视的类型、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有差异,要考虑个体差异确保判断准确。
一、病史采集
出生及发育情况:了解患儿出生时有无难产、窒息等情况,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是否正常,因为先天性内斜视可能与出生时的异常情况有关,而一些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内斜视。
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眼部疾病史,某些内斜视可能具有遗传倾向,例如一些先天性内斜视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相关。
二、眼部检查
(一)视力检查
儿童视力检查:对于婴幼儿及儿童,可通过视觉行为观察法、选择性观看法、视动性眼震法等进行视力初步评估。例如,视动性眼震法是利用视动性眼震反射来检测儿童的视力,当转动具有黑白条纹的鼓时,正常儿童会出现眼球跟随运动,通过观察眼震情况来大致判断视力情况。如果儿童视力明显低于同龄人正常水平,可能提示存在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包括内斜视引起的弱视等情况。
成人视力检查:采用标准视力表进行检查,如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等。如果成人双眼视力相差较大,也需要考虑是否与内斜视导致的双眼视功能异常有关。
(二)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让患者注视33cm处的手电筒光,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反光点应位于双眼角膜中央。若反光点位于颞侧角膜缘,则为外斜视;若位于鼻侧角膜缘,则为内斜视。例如,反光点在鼻侧瞳孔缘,约为10°-15°的内斜视;反光点在角膜缘,则约为45°的内斜视。
遮盖-去遮盖试验:首先遮盖一眼,观察另一眼的眼位变化,然后去掉遮盖,再观察两眼的眼位变化。如果遮盖某眼时,另一眼出现眼位偏斜,去掉遮盖后,偏斜眼恢复正位,而被遮盖眼变为偏斜眼,提示有隐斜视;如果遮盖时和去掉遮盖后,被遮盖眼均保持正位,而另一只眼出现偏斜,则为显斜视。对于内斜视患者,遮盖健眼时,斜视眼会出现偏斜,去掉遮盖后,斜视眼会转回正位注视。
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可以更精确地测量斜视的度数。将三棱镜放置在斜视眼前方,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直到遮盖健眼时斜视眼不再移动,此时三棱镜的度数即为斜视的度数。例如,对于内斜视患者,通过该检查可以准确测量出内斜视的具体度数。
(三)眼球运动检查
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观察眼球的运动是否协调。内斜视患者可能存在眼球向内转动受限或向外转动过度等情况。例如,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可能在出生后6个月内就出现眼球向内转动异常,眼球运动检查可发现眼球向外侧转动不能达到正常范围。
(四)双眼视功能检查
同时视检查:通过同时视检查图来评估双眼是否能够同时感知同一物体。例如,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中的同时视检查部分,让患者判断是否能同时看到两张图中的内容,如果不能同时看到,可能提示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与内斜视有关。
融合功能检查:检查双眼能否将两个分开的图像融合成一个图像。可以通过融合视检查图来进行,如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等方法,了解双眼的融合功能情况。内斜视患者往往存在融合功能障碍,导致双眼不能正常融合图像。
立体视检查:立体视是双眼视功能的高级表现。常用的立体视检查方法有立体视觉检查图(如Titmus立体视力表)等。内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可能受损,严重者可能几乎没有立体视功能。
三、其他辅助检查
(一)散瞳验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睛的调节能力较强,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睫状肌,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内斜视患者常伴有屈光不正,如远视等,散瞳验光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屈光不正以及屈光不正的类型和度数,这对于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很多先天性内斜视患儿伴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散瞳验光后发现远视度数较高,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成人患者也可进行散瞳验光,了解屈光状态,对于判断内斜视是否与屈光不正相关有帮助。
(二)眼外肌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眼外肌的电活动来评估眼外肌的功能状态。对于一些复杂的内斜视病例,眼外肌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眼外肌是否存在异常的电活动,例如是否存在眼外肌的麻痹、痉挛等情况,从而为内斜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对于怀疑有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内斜视的患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情况,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帮助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内斜视。例如,某些颅内肿瘤可能压迫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导致内斜视,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内斜视以及内斜视的类型、程度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检查时需要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等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友好型检查方式,成人患者则按照常规的眼科检查流程进行。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屈光状态、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内斜视判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