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在症状表现上有诸多区别,且不同人群患感冒时各有特点。风热感冒发热明显、恶风显著、头痛胀痛、咳黄稠痰、流黄浊涕、咽喉红肿疼痛明显;风寒感冒发热轻、恶寒突出、头痛紧束样、咳清稀白痰、流清涕、咽喉疼痛较轻。儿童、老年、女性、男性人群患不同感冒时也有各自特点,如儿童风热感冒发热高、烦躁等表现突出,风寒感冒恶寒明显;老年人风热感冒发热持续久、症状明显易诱发基础病加重,风寒感冒恶寒久易影响心肺;女性风热感冒可能影响月经,风寒感冒易寒凝血瘀;男性风热感冒有基础病者病情发展快,风寒感冒久坐者易腰部酸痛。
一、症状表现的区别
(一)发热情况
风热感冒:一般发热比较明显,体温可较高,多在38℃以上甚至更高,伴有怕风、有汗或出汗不畅等表现。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发热较甚的情况。例如,临床研究发现,风热感冒患者发热程度相对风寒感冒更为显著。
风寒感冒:发热一般较轻,体温多在38℃以下,以怕冷明显为主,常常是无汗或者仅有轻微出汗。这是由于风寒之邪束表,阻碍了人体的阳气宣发,导致体表失于温煦,从而以怕冷为主,而发热相对轻。
(二)恶寒与恶风表现
风热感冒:恶风较为明显,即患者感觉怕风,吹风后会觉得不适加重,但是一般没有明显的怕冷寒战等严重的恶寒表现。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扰动人体的阳气,使肌表疏松,对风邪的抵御能力下降,所以恶风明显。
风寒感冒:恶寒突出,患者会有明显的怕冷、寒战感觉,即使穿着较多衣物、处于温暖环境中,这种怕冷的感觉也难以缓解。主要是风寒之邪外袭,寒邪凝滞肌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所以恶寒症状突出。
(三)头部症状
风热感冒:头痛较为常见,疼痛一般是胀痛为主,同时可能伴有头重的感觉。这是因为风热上扰清窍,导致清窍不利,出现头部胀痛等症状。
风寒感冒:头痛一般是紧束样疼痛,感觉头部如同被束缚一样。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头部紧束样疼痛。
(四)咳嗽咳痰情况
风热感冒:咳嗽一般比较剧烈,咳黄稠痰,因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炼液为痰,所以痰液发黄且黏稠。
风寒感冒:咳嗽多为咳清稀白痰,这是因为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津液未被化热,所以痰液清稀色白。
(五)鼻塞流涕情况
风热感冒:鼻塞流黄浊涕,是风热之邪侵袭,导致鼻窍不利,出现流涕色黄质稠的情况。
风寒感冒:鼻塞流清涕,清涕质地稀薄,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鼻窍被寒邪所遏,津液清稀外溢而出现清涕。
(六)咽喉症状
风热感冒:咽喉疼痛较为明显,且多为红肿疼痛,因为风热之邪上炎,循经上攻咽喉,导致咽喉部红肿热痛。
风寒感冒:咽喉疼痛相对较轻,一般是隐痛或者仅有不适,咽部多不红肿或者仅有轻微红肿。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体现
(一)儿童人群
风热感冒:儿童风热感冒时发热往往更易突发且较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等表现,因为儿童脏腑娇嫩,风热之邪侵袭后,正气易受扰动,出现精神方面的一些变化,同时咳嗽咳痰情况可能较突出,而且咽喉红肿疼痛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由于儿童语言表达相对有限,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现出不适。
风寒感冒:儿童风寒感冒时恶寒表现可能更突出,会比成人更明显地哭闹表示怕冷,鼻塞流清涕情况较明显,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等特点,风寒感冒后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但一般发热程度相对儿童风热感冒要低,在护理上需要更注重保暖,因为儿童对外界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风寒之邪容易进一步侵袭加重病情。
(二)老年人群
风热感冒: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风热感冒时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因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正气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而且由于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风热感冒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需要密切关注。
风寒感冒:老年人风寒感冒时,恶寒症状可能持续较久,因为老年人阳气渐衰,抵御外邪能力下降,鼻塞流清涕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心肺功能,所以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之邪进一步深入,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呼吸等情况,防止出现其他并发症。
(三)女性人群
风热感冒:女性在风热感冒时,除了一般症状外,可能在月经周期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可能导致月经提前等情况,因为风热之邪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女性气血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风寒感冒:女性风寒感冒时,由于女性体质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寒凝血瘀的情况,尤其是本身有痛经等月经不调病史的女性,可能会诱发痛经发作或者使月经排出不畅等,所以在护理女性风寒感冒患者时,要注意保暖以及月经情况的观察。
(四)男性人群
风热感冒:男性风热感冒时,一般发热、咽痛等症状表现较为典型,但要注意如果有基础疾病如吸烟等导致肺部功能有一定影响的男性,可能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因为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肺的功能,使风热之邪更易犯肺加重病情。
风寒感冒:男性风寒感冒时,要注意如果有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的男性,可能会因风寒感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影响腰部等部位的气血运行,出现腰部酸痛等不适,所以在护理时要关注男性的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鼓励适当活动促进气血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