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由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致气道炎症,表现为咳嗽咳痰等,急性对症治疗,慢性急性加重期控感染等,缓解期避诱因;哮喘是异质性疾病,由免疫-炎症反应致,有反复发作性等表现,靠肺功能等诊断,分控制和缓解药物治疗;两者相同点是都属呼吸道病且受环境影响,不同点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不同人群患两者有不同表现及应对,儿童、成人、老年人各有特点需针对性护理和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呼吸道后,引发支气管黏膜炎症,炎症刺激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一般病程相对较短,多数可治愈。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有关,气道持续存在炎症,导致气道结构和功能改变,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哮喘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患者气道具有高反应性,当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等诱因时,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全身症状较轻,可伴有低热、乏力等。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一般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
哮喘
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有些青少年患者,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三、诊断方法
支气管炎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咳嗽、咳痰等)、病史(如感染史、吸烟史等)进行初步判断,结合血常规检查,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
哮喘
需要结合症状特点、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过敏原检测等进行诊断。肺功能检查显示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过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咳嗽无痰时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溴己新等祛痰;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主要治疗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给予祛痰、平喘治疗,如使用氨溴索祛痰、沙丁胺醇平喘等;缓解期主要是避免诱发因素,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等。
哮喘
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药物治疗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控制性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以减轻气道炎症,控制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性药物按需使用,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用于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
五、两者的异同点总结
相同点
两者都属于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出现咳嗽症状,在某些情况下都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病情加重。
不同点
发病机制方面,支气管炎主要是气道的炎症由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引起,哮喘主要是气道的免疫-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上,哮喘有反复发作性、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特点,而支气管炎的气流受限多为非可逆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时可能可逆,但总体病情发展不同);诊断上,哮喘的肺功能检查有典型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支气管炎的肺功能一般无此特征;治疗上,哮喘更强调控制性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以控制气道炎症,而支气管炎的治疗根据急性或慢性期有不同侧重。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支气管炎或哮喘时可能有不同表现及应对:
儿童
儿童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可能相对较急,咳嗽、发热等表现较明显,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儿童咳痰,年龄小的儿童要注意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儿童哮喘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接触过敏原等有关,要注意观察儿童在接触特定环境或物质后的症状变化,如在幼儿园、学校等环境中接触花粉、尘螨等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关注儿童哮喘症状,避免诱发因素。
成年人
长期吸烟的成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较高,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对于哮喘患者,成年人要注意在工作环境中避免接触职业性过敏原或刺激性气体,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因过度劳累等诱发哮喘发作。
老年人
老年人患支气管炎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加重等,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老年人哮喘患者要注意冬季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同时要规律使用控制药物,定期监测肺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哮喘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