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目前无法完全除根,但可通过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健康管理与监测等多方面措施进行管理控制,包括戒烟、避空气污染等避免触发因素,急性加重期用支气管舒张剂、祛痰药、抗感染药,缓解期据情况用药,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康复锻炼,定期体检和自我监测病情等,长期综合管理以控病情、提生活质量、减急性加重。
一、避免触发因素
1.吸烟相关因素: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诱因,无论患者年龄、性别如何,都应严格戒烟。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导致气道炎症加重、黏液分泌增多等,戒烟可显著改善病情预后。对于被动吸烟的人群,也应尽量避免处于吸烟环境中,减少二手烟对呼吸道的损害。
2.空气污染因素:在雾霾天气等空气污染严重时,敏感人群(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应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需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颗粒、气体等吸入呼吸道,避免刺激气道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此外,家中可安装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因素:对于有职业暴露于粉尘、化学物质等环境的患者,如煤矿工人、化工行业从业者等,应尽可能更换工作环境。如果无法更换工作,要严格做好职业防护措施,如佩戴符合要求的防尘、防毒面具等,防止长期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病情进展。
二、药物治疗
1.急性加重期药物
支气管舒张剂:当患者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常用的有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能快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功能。对于一些病情相对稳定但有偶尔发作喘息的患者,也可根据情况使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起到长期控制气道痉挛的作用。
祛痰药物:当患者咳嗽伴有较多痰液不易咳出时,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它能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道阻塞,适用于各年龄、性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帮助改善呼吸道通畅情况。
抗感染药物:如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出现咳黄脓痰、发热等症状时,可根据病情及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感染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但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药物,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等,儿童使用抗生素需尤其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
2.缓解期药物:一般缓解期患者如果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症状,可能不需要长期使用药物,但对于一些病情容易反复加重、气道炎症持续存在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一些药物减少发作。例如,对于气道高反应性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小剂量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但使用时要权衡利弊,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等,儿童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三、康复治疗
1.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速度要慢而均匀,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增强膈肌的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对于各年龄、性别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都可进行,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可改善肺功能。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如吸气2秒,呼气4秒左右,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有利于肺内气体排出,改善通气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进行此项锻炼。
2.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可选择慢跑等稍高强度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以自身不感到明显气喘为宜;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可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左右。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情控制。
四、健康管理与监测
1.定期体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等)、肺功能检查等。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了解肺部病变情况及肺功能的变化,对于病情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体检间隔时间可有所不同,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2.病情自我监测: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等,以及呼吸状况,如是否有气短加重、喘息频繁等情况。如果出现症状明显加重,如咳嗽、咳痰量明显增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明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呼吸频率、是否有呼吸困难表现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综合管理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但目前尚无法完全除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