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与咽喉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体征、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慢性扁桃体炎主要发病于扁桃体,有反复咽痛等症状,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引起,可通过病史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增强抵抗力等,必要时手术;咽喉炎发病在咽喉部,有咽部不适等症状,由感染、环境、全身因素等引起,通过询问病史等诊断,一般治疗去除诱因,药物治疗针对病因。
一、发病部位
慢性扁桃体炎:主要发病部位为扁桃体,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两侧,是淋巴组织构成的器官。儿童时期扁桃体是免疫器官,可发挥一定免疫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扁桃体可能会逐渐萎缩。
咽喉炎:发病部位是咽喉部,包括咽部和喉部,咽部又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喉部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包含声带等结构。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咽喉炎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成人可能与用声过度、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
二、症状表现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反复出现咽痛,尤其在受凉、劳累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作,还可能有咽部异物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喉咙有堵塞感,有时可咳出白色干酪样分泌物,若扁桃体过度肥大,可能会引起呼吸不畅、睡眠打鼾等情况,儿童患者还可能因扁桃体肥大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
咽喉炎: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总感觉咽部有东西咳不出、咽不下,还可能出现咽部干燥、疼痛、瘙痒等症状,喉部炎症时可伴有声音嘶哑,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咳嗽,咳嗽可能为刺激性干咳,尤其是在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等时容易诱发咳嗽。不同性别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无明显差异,但男性若长期吸烟、过度用声,患咽喉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会加重症状。
三、体征表现
慢性扁桃体炎:检查时可见扁桃体慢性充血,表面可能有瘢痕,凹凸不平,有时可见隐窝口有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挤压扁桃体时可见点状物排出,双侧扁桃体大小可能不对称,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咽喉炎:咽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可能有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突起,喉部炎症时可见喉部黏膜充血,声带可能出现红肿、肥厚等情况,声带运动可能受限,导致声音嘶哑。
四、病因方面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另外,扁桃体隐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也是重要原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导致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儿童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患上急性扁桃体炎,若治疗不彻底则易转为慢性扁桃体炎;成人若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也可能诱发慢性扁桃体炎。
咽喉炎:
感染因素: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是常见原因,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咽喉炎。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如空气中含有大量化学气体、粉尘等,长期吸烟、饮酒,过度用声(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都会刺激咽喉部黏膜,引发咽喉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长期吸烟的人群咽喉部受刺激更明显,患病风险更高;过度用声的职业人群更容易出现喉部炎症。
全身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咽喉炎,如贫血、糖尿病、肝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并发咽喉部炎症。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相对较低,若患有全身性疾病,更易患上咽喉炎。
五、诊断方法
慢性扁桃体炎:主要根据病史,如反复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结合体征检查,扁桃体的慢性炎症表现等进行诊断,有时还可通过扁桃体隐窝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等明确致病菌。
咽喉炎: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过程、诱因等,结合咽部及喉部的体征检查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咽喉部影像学检查(如喉镜检查等),以更清晰地观察咽喉部黏膜及结构的情况,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慢性扁桃体炎:
非手术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扁桃体炎的发作次数。可使用含漱液漱口,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保持口腔清洁,也可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当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及吞咽,或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4-5次及以上,或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时,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儿童患者手术时需考虑其免疫功能情况,若不是必须手术的情况,一般建议保守治疗为主,因为儿童时期扁桃体对机体免疫有一定作用。
咽喉炎:
一般治疗:去除诱因,如戒烟戒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适当多饮水,少说话,让咽喉部得到休息。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使用药物,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一般可对症治疗,使用润喉药物,如西瓜霜含片等缓解症状;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等情况),局部可用含漱液、含片等,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碘喉片等。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更谨慎,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总之,慢性扁桃体炎与咽喉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体征、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区分,可以帮助准确鉴别这两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