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会致耳朵嗡嗡响(耳鸣),其因炎症刺激、咽鼓管功能障碍等;还具听力下降、耳痛、耳闷胀感等症状;可通过耳部检查、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治疗原发病,病情控制后耳鸣多可缓解,不同人群(儿童、成人)中耳炎伴耳鸣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密切观察及遵循儿科用药等,成人要注意耳部保护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中耳炎导致耳朵嗡嗡响的原因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耳朵嗡嗡响即耳鸣,其与中耳炎相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炎症刺激:中耳发生炎症时,炎症因子会刺激耳部的神经,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耳鸣症状出现。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中耳感染,炎症介质释放会干扰听觉感受器的正常传导,引发耳鸣。
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常伴随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当咽鼓管通气引流受阻时,中耳内压力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耳鸣。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更容易出现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并发中耳炎及耳鸣。比如儿童感冒后,鼻咽部炎症容易波及咽鼓管,导致其功能紊乱,引发中耳炎相关耳鸣。
二、中耳炎的其他常见症状
听力下降:中耳内炎症导致鼓室积液等情况,会阻碍声音的传导,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反应等;成人则会感觉听不清别人说话,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更明显。
耳痛:急性中耳炎患者常出现明显耳痛,可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跳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会通过频繁抓耳等行为来示意耳部不适。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为隐痛。
耳闷胀感:患者会感觉耳朵有堵塞感,像有东西闷住一样,尤其是在擤鼻涕时这种闷胀感可能会有短暂变化,但很快又恢复。
三、中耳炎的诊断方法
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直接观察鼓膜的情况,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穿孔,慢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增厚、穿孔等改变。例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鼓膜早期松弛部充血,随着病情发展,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穿孔后可见脓液流出。
鼓室压力测定:采用鼓室导抗图检查,可了解中耳压力及咽鼓管功能。中耳炎患者鼓室导抗图多呈B型或C型,B型提示鼓室积液,C型表示咽鼓管功能不良。
听力测试:包括纯音听阈测试等,能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明确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程度。比如传导性听力损失常见于中耳炎患者,表现为气导降低,骨导正常或接近正常。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中耳炎情况,如怀疑有乳突炎等并发症时,可进行颞骨CT检查,能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等部位的结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四、中耳炎的治疗原则及对耳鸣的影响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根据中耳炎的病因,若是细菌感染引起,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急性细菌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类药物,减轻咽鼓管肿胀,改善中耳通气。对于鼓室积液较多的患者,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等操作,以排出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情况。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原发病,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腺样体切除术,以去除病因,防止中耳炎复发。
对耳鸣的影响:随着中耳炎病情得到控制,炎症消退,中耳通气引流恢复正常,耳鸣症状也多会逐渐缓解或消失。例如经过规范治疗,急性中耳炎患者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耳鸣情况往往会明显改善。但如果中耳炎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中耳炎,耳鸣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睡眠障碍、焦虑等问题。
五、不同人群中耳炎伴耳鸣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中耳炎伴耳鸣更应引起重视,因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耳部不适可能通过哭闹、抓耳等行为表现。儿童中耳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病较急,耳鸣可能伴随耳痛、发热等症状出现。例如2-6岁的儿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常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引发中耳炎,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耳部症状及全身情况,如发现儿童频繁抓耳、发热、哭闹不安等,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鼻腔通畅,如儿童有鼻塞情况,可使用儿童专用的鼻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帮助改善咽鼓管通气。
成人
特点:成人中耳炎伴耳鸣可能与长期的耳部不良习惯、鼻部疾病等有关。例如长期戴耳机的成人,由于耳部长期受到声音刺激,容易引发中耳炎,出现耳鸣症状。成人慢性中耳炎相对多见,耳鸣可能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与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有关。
注意事项:成人要注意保护耳部健康,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减少戴耳机的时间和音量。如果患有鼻部疾病如鼻窦炎等,要积极治疗,因为鼻部炎症容易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在治疗中耳炎时,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关注耳鸣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如果耳鸣持续不缓解,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的耳部或全身疾病导致耳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