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有视力下降、闪光感、视野缺损等症状,可通过眼底检查(直接和间接眼底镜)和眼部B超检查,高度近视者、眼部外伤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老年人是高危人群,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并避免诱因。
一、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一)视力下降
1.发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先出现眼前某一区域固定的黑影遮挡,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扩大,视力会逐渐下降。例如,周边部视网膜脱落时,在早期对中心视力影响较小,但当视网膜脱落累及黄斑区时,中心视力会迅速明显下降。这是因为黄斑区是视网膜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一旦受影响,视力下降显著。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人视网膜脱落早期可能因周边病变未及时察觉,而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其他眼部基础问题,视力下降可能更易被忽视。
2.进展期:视力下降会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仅存光感甚至完全失明。
(二)闪光感
1.产生机制:视网膜脱落前,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刺激,会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从而产生闪光感。就像眼睛里有闪烁的光点在晃动。
2.人群差异:对于高度近视人群,由于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较薄且脆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受牵拉而产生闪光感的情况;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退行性变,也可能出现闪光感,但机制与高度近视不同。
(三)视野缺损
1.表现形式:患者会感觉视野中有阴影遮挡,且阴影范围会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多。比如原本能看到的某个方向的物体突然看不见了,就像有一块布挡住了部分视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视野缺损的察觉情况不同,儿童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如原本能正常追逐物体,突然出现对某方向物体反应迟钝等情况;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视野异常。
二、视网膜脱落的检查方法
(一)眼底检查
1.直接眼底镜检查:医生通过直接眼底镜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的部分情况,能发现视网膜是否有脱离的迹象,比如视网膜是否有隆起、褶皱等改变。但对于一些周边部的视网膜脱落可能观察不够清晰,因为直接眼底镜的观察范围有限。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等情况下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成年人一般能较好配合。
2.间接眼底镜检查:间接眼底镜可以更全面地观察眼底情况,能够发现周边部较为细微的视网膜脱落。它利用巩膜压迫器等辅助工具,可以将周边视网膜展平,从而更清晰地查看视网膜的状态。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长,间接眼底镜检查相对更有优势,能更好地评估视网膜的状况。
(二)眼部B超检查
1.原理及作用:眼部B超通过超声波反射来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范围等情况。即使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严重影响眼底观察时,B超也能发挥作用。对于儿童患者,眼部B超检查相对无创,不需要患儿有过多的配合,通过探头在眼睑外进行检查即可获取视网膜情况;对于一些不配合眼底检查的成年人,B超也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检查结果解读:如果B超显示视网膜呈波浪状隆起,即可明确视网膜脱落的诊断。同时还能判断视网膜脱落是孔源性、牵拉性还是渗出性等不同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高危人群
1.高度近视者: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视网膜被拉长变薄,视网膜周边部容易出现变性区、裂孔等,从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一般来说,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可视为高度近视。青少年时期患高度近视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会持续存在;老年人中本身有高度近视病史的,也属于高危人群。
2.眼部外伤者: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容易导致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眼部外伤后都需要密切关注眼部情况,及时进行眼部检查。儿童由于活泼好动,眼部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如玩耍时被玩具等击中眼睛等情况较常见;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运动等原因导致眼部外伤。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容易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进而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落。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以降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风险。
4.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退行性变,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等情况增多,容易引起视网膜裂孔,从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可能性。老年人中如果存在上述眼部生理性退变情况,或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视网膜脱落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二)注意事项
1.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高度近视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眼底检查;眼部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检查,即使当时眼部无明显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
2.日常生活中,高危人群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头部受到撞击等情况,减少视网膜脱落的诱发因素。例如,高度近视者应避免跳水、打篮球等剧烈运动;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稳定病情,降低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家长要加强看护,避免儿童眼部受到外伤,同时关注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