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和功能持续性、永久性损害的疾病,病因包括酒精、胆道系统疾病、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疼痛治疗及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需考虑的治疗特点。
一、病因
1.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还会引起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进而引发胰腺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慢性胰腺炎。在西方国家,约70%-80%的慢性胰腺炎与长期饮酒有关。
2.胆道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系统疾病也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等可通过胰胆管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反复的胆道疾病发作可逐渐导致胰腺慢性炎症。
3.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影响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胰腺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慢性炎症。例如,遗传性胰腺炎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胰腺蛋白酶原激活异常,引发胰腺组织持续损伤。
4.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自身免疫介导的胰腺慢性炎症,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胰腺腺泡抗体、抗胰管细胞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炎症和纤维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东方人群中相对多见,约占慢性胰腺炎的10%-20%。
5.其他因素:高脂血症可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引发胰腺炎症,长期高脂血症患者发生慢性胰腺炎的风险增加;创伤与手术、代谢障碍(如高钙血症)、营养不良等也可能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临床表现
1.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背部、肋部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钻痛或剧痛等。疼痛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饮酒、进食油腻食物常可诱发疼痛发作。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体重减轻等。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胰酶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粪便中脂肪含量增加,出现脂肪泻。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这是因为胰腺的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所致。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尿淀粉酶: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血、尿淀粉酶可短暂升高,但多数患者在缓解期正常或轻度升高。
粪便常规:可见脂肪滴增多,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导致的糖尿病,血糖升高或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提示可能有胰岛细胞功能受损。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胰腺钙化或结石等,但对于早期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形态改变,如胰腺萎缩、胰管扩张、胰腺钙化、假性囊肿形成等特征性表现。增强CT还有助于评估胰腺的血供情况。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对于胰管狭窄、扩张、结石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明确胰管的形态改变,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高脂、高糖食物,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有脂肪泻的患者,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胰酶制剂,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控制基础疾病:如对于胆道疾病引起的慢性胰腺炎,需积极治疗胆道原发病;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2.疼痛治疗:对于腹痛症状,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性疼痛,可能需要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3.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根据血糖情况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长期补充胰酶制剂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以帮助消化食物,改善营养状况。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慢性胰腺炎: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因素、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囊性纤维化等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因为慢性胰腺炎导致的消化吸收不良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药物使用上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胰酶等,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
2.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同时,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往往较差,更需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和胰酶补充等支持治疗。
3.妊娠期慢性胰腺炎患者:妊娠期发生慢性胰腺炎较为罕见,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和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治疗。



